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行业动态 > 正文
次次倒逼:回顾中国电力改革三十年坎坷

电改三十年,中国曾经历过烈火烹油的大干快上,体制羁绊下的举步维艰和令人惋惜的十年静默。如同当年“二滩弃水”成为改革的导火索一样,频繁爆发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成为倒逼新一轮电改起航的重要推手。

“千呼万唤始出来!不过,貌似需要配套文件的配套文件。”

2015年11月30日,备受关注的电改9号文六个配套文件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新业在微信朋友圈中写道。

今年3月底,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从9号文定稿到配套文件问世,历经了7个多月,足见其中艰难。

针对此轮电改,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要求有关部门研究顶层设计和重点推进方案。此次最核心的六个配套文件,亦是在今年夏天多次放风说要出台,但也顺延了4个月后才公布。

了解中国电力改革历史的人对此并不奇怪,电改一贯路途艰辛。

“两分钱”集资办电

通过集资办电,到2002年厂网分开时,地方所有的发电容量已占据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0%以上。

业内往往将9号文视为2002年电改5号文(《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延续。

5号文,开启了中国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但2002年的改革并不彻底,本来电改方向定为“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离、竞价上网”。但5号文之后,仅实现了政企分离、厂网分开和不完全的主辅分离,在发电侧引入竞争机制。与真正的市场化距离遥远。

事实上,在距离2002年第一轮真正意义上的电改之前,从1985年5月颁布的《关于鼓励集资办电和实行多种电价的暂行规定》(下称《集资办电规定》)开始,针对电力的改革铺垫就开始了。

在那之前,从1970年到1987年,中国连续18年缺电。当时国务院已经意识到“一家办电,大家用电”的模式不可继续。

“中央一直在想办法如何解决投资问题,就是没钱。1985年,经过各方研讨,出台了‘集资办电’政策。”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经济运行分析师薛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集资办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集资扩建、新建电厂,二是卖用电权,将这部分资金作为电力建设资金。1985年,国务院还同意,在华东地区实行每度电征收二分钱作为电力建设基金,用于投资办电。从1988年1月1日开始,“二分钱办电”的范围从华东变成全国。

在“二分钱”的基础上,各省市区又出台了征收二分、三分、四分不等的地方办电基金。

电力建设资金征收直到2000年12月31日截止。历经13年,经中国投资协会地方电力委员会统计,包括地方出台征收的资金在内,全国共征收到电力建设资金750亿元。当时的三峡、二滩水电站建设都利用了这笔资金。

这个时期,高耗能的化工厂、有色冶炼企业也发展起来。“他们也要用电,但当时没有那么多电,这件事报到中央,中央也没好办法,后来干脆让它们自己建电厂,就允许企业建自备电厂,自发自用。”薛静说。

从1985年开始,中国相继成立了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1988年成立了国家能源投资公司。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成立能源、电力、能交、信托等投资公司,如辽宁能源投资总公司、皖能投资公司、申能电力投资公司(申能集团公司)等。

1988年,水电部被撤销,成立了能源部,并建立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1993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能源部将电力联合公司改组为电力集团公司,组建了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并且在这一年,又撤销了能源部,重新成立了电力部。

到了1996年底,国务院决定撤销电力部,组建国家电力公司。至此,在2002年厂网分开之前,国家电力公司都作为国家授权的投资主体及资产经营主体,经营跨区送电和国家电网的统一管理。

通过集资办电,到2002年厂网分开时,地方所有的发电容量已占据全国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0%以上,而这些电力装机主要归功于那“两分钱”。

“二滩”现象 倒逼电改

“由此,二滩弃水成为加快西部电力向外输送与改革电力体制的重要动因。”

集资办电时期,中国还引进了海外投资,值得一提的是二滩电站的建设,“二滩电站是2002年电力改革的前奏。”薛静说。

1987年,二滩电站获得国家立项批复,并开始施工准备。总投资需要200多亿,靠中国当时的财力肯定不够,必须利用海外资金。为了吸引海外资金,要给一些优惠条件,当时的条件就是保证电站建设后,电量全额收购上网,而且规定了一定的年限。

1991年6月,世界银行董事会通过了对二滩7.8亿美元的贷款,承包商所在的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都投了赞成票。第一期贷款3.8亿美元,还贷期限宽限到9年,分两期拨付,也减少了利息支出。这之后,二滩又从世界一些金融机构融资,总共引进外资10.789亿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规定,使用其贷款的工程必须实行国际公开招标。1991年8月,中标的意大利英波吉诺公司和托诺公司牵头意、法、中联营体,负责修建大坝;德国的菲利普·霍尔兹曼公司和霍克蒂夫公司主导的德、中联营体,负责修建地下发电厂房。当时的二滩电站建设工地上,聚集了全球43个国家的600多名外籍人员,俨然一个“小联合国”。

在二滩建设过程中,世界银行提出了种种规范和要求,由此改写了中国水电建设的模式。“他们那种方式,成本降低了一半都不止,质量还很高。”薛静说。

直到1998年7月,二滩一期建设完工,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1998年8月,在国家电力公司的主持协调下,二滩公司与四川省电力公司、重庆市电力公司重新签订了《电力电量购销合同》。根据该合同,二滩电站在1998-2000年间的合同上网电量分别为9.8亿、66.3亿、93.1亿千瓦时。

但其后,二滩实际的上网电量却非常低。据《人民日报》报道,1998年和1999年二滩的实际上网电量仅为7.5亿千瓦时和49.84千瓦时,弃水电量分别达15.6亿千瓦时和81.16亿千瓦时。投产两年,二滩累计亏损已达12.5亿元。

如此低的上网电量,其背景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低潮。

“当时大量的投资进来,地方政府、民资、外资都进来了,电源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到了90年代后期,供过于求。”一位参与改革的电力大学教授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根据南方电网旗下杂志《南方能源观察》报道,1999年4月19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四川西昌观看卫星发射,活动结束后再次到二滩水电站考察,获悉二滩投产就面临亏损,极为重视。回到北京后,他把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找去,问他,“现在一边用煤发电,一边却建好了水电站把水白白放掉,这种做法不可理解,世界上有哪个国家会这样做?”

曾培炎解释,二滩水电站的电送不出去,既有电网瓶颈的问题,也有电力体制上的原因。当时,西部地区电力负荷低,大型电站电力地方难以消纳,而各省电网互为独立,都愿意先用本省的电。

江泽民听了以后说,你们要想办法解决二滩电力送出问题,现行电力体制必须进行改革。曾培炎事后说,“由此,二滩弃水成为加快西部电力向外输送与改革电力体制的重要动因。”

当时还有诸多学界、政府官员、媒体都对“二滩现象”发声。在业内非常有名的一篇文章是“令人沮丧的电力改革”,这是2000年5月5日,时任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电力处处长的王骏在《经济学消息报》上发表的文章。王骏曾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起草人”之一,2014年5月在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任上被立案调查。

根据《南方能源观察》的报道,2000年,中央开会讨论“十五”计划后,朱镕基6月13日在“二滩水电站有关情况”上批示:“造成如此大的浪费,主要是电力体制改革之后,必须改变省为实体的现状,实行跨区域设公司,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多发水电,限制火电,关停小电厂,这样每年可能节约发电成本以百亿元计。”

由二滩电站引发的关于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讨论,就此开始。

发电“大跃进”

“有一年11月份,突然大唐新增装机量超过了华能,华能急了,下了死命令,把第二年准备投产的全压到12月份投产。”

经过两年的反复讨论,2002年2月,电改5号文下发,对电力工业实施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

据薛静回忆,“当时我们一遍遍去国外考察学习,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经验都研究透了,澳大利亚还专门让一批人配合中国去考察。中国后来就是学的澳大利亚几个州的模式,把电网和发电企业分开。”

根据改革方案,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拆分和重组,组建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公司。

“当时各省的电厂一分为五,当时的考虑是,将来要输配分开,还是要市场化,怕竞争形成寡头垄断。所以,每个省都有五大发电公司的资产。”薛静介绍,五大发电公司成立之后,大家开始抢资源,抢市场,“抢得一塌糊涂,各大发电企业生怕慢了,谁都不愿意做小的,都上大机组。一开始是三十万机组,后来是六十万机组,现在是百万机组。”

“五大”之中,华能规模最大。当年华能公司规定,在装机上必须坐稳老大位置,增速、发电量也必须老大。后面几个发电企业也“疯了一样往上跟”。当时搞数据统计的一位专家回忆说,“有一年11月份,突然大唐新增装机量超过了华能,华能急了,下了死命令,把第二年准备投产的全压到12月份投产。其实那会儿投产已经没有效益了。”

那一段时间,电站建设本来需要五年左右的时间,但当时三年一个工期就完成了,成本也下来了。到2006年,大批机组投产,当年火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速26%。

2006年左右,薛静去加拿大开会。加拿大能源署官员跟她说,下一个五年规划加拿大准备投资完成6000万,“他当时觉得特别自豪,我来了一句,‘我们一年就一亿’,他们听了之后都傻了,‘你们不是很穷吗?’”她说,“中国那会儿简直是世界奇迹。”

根据2004年《电力工业》报道,山西一位电厂负责人亲口对记者说,“只要项目能批下来,其他一切都好办。”

到2011年12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41万千瓦,连续6年超过9000万千瓦,中国整体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0.5万亿千瓦,其中火电占比72%。

这一次改革的最大成果,是解决了中国多年的缺电矛盾。

电力市场试验失败

煤价的上涨只是一个诱因,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单一购买的竞价市场条件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能联动才是主要原因。

2002年“厂网分开”之后,主管部门决定开始电价改革,探索建立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6月,刚成立的国家电监会,开始在东北电网和华东电网试点建设区域电力市场,实行竞价上网。

2004年1月15日,经过一年的筹备,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在沈阳东北电网公司二楼交易大厅启动模拟运行。

一位曾经参与东北电力市场的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最开始的时候,政府定计划电量,按年定了之后,再分解到一个月、一天,每台机组每天的发电曲线,如果完不成目标,大家同比例地进行减少或增加发电量。

该专家介绍,电价改革的设计,有人建议部分电量竞价,还有人提出进行全电量竞价,“我们后来提出分两步走,当时的考虑是担心今后搞了全竞价之后,没人再投资电厂。但同时不排除单一制。所以东北是两步制,华东是单一制。”

但后来东北区域市场并没有实际运行。模拟运行阶段是从2004年1月到当年11月,2004年1月到4月份,东北区域市场模拟运行采用的是“单一过渡式电价、有限电量竞争”,6月之后,则采用“两步制电价,全电量交易”。

上述专家分析,东北“两步制”执行之后,火电的建设成本曾不断飙升。东北市场运行以后,电煤就开始两步制,最后市场没推动起来,是很多因素造成的。

东北能监局局长戴俊良曾在接受《能源》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东北电煤市场化之后,煤炭开始涨价抬高了上网电价,但销售电价传导不出去,中间出现亏空,后来就暂停了一段时间。再次启动时,东北电网北部发电高价上网,南部用电低价销售,以致东北电网公司16天亏损了32亿人民币。于是到了2006年5月,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就“进入了学习总结阶段”。

在他看来,煤价的上涨只是一个诱因。在当时东北区域电力市场单一购买的竞价市场条件下,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不能联动才是主要原因。

薛静介绍,华东电力市场的试点比东北市场做了更精细的设计,但在电力供不应求的大背景下,也没有实际交易,还是模拟交易。

真正落地的是内蒙古多边电力交易市场。经济危机后的2009年,内蒙古电力供远大于求,当地政府开始推动电力多边交易市场试点。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多边市场也被叫停。

此后,电改进入十年沉默期。直到2012年左右,整个行业开始反思电改十年来的成果,加上大面积爆发的雾霾促使人们开始关心环境,针对煤炭、火电的能源改革声音此起彼伏。

2014年6月,中央提出,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新一轮电改终于起航。

关键字:电力建设,电力,北京,海淀区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371-61311617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