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浅析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从时间角度解析陶渊明作品

摘要:陶渊明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汇数量庞大,含义丰富,构成了作品的生动语言,透过这些词汇可窥其作品特色之一斑。陶氏作品自始至终高扬着强烈的生命意志,寄寓着诗人的情思与人生关怀。
论文关键词:时间,生命意志,率真自然
  一 广泛存在的时间词汇
  据笔者统计,除《读山海经》、《述酒》、《饮酒》、《形影神》、《读史述九章》等篇章中23首诗歌外,其余114篇诗文中,或在正文,或在序言中均有表达时间观念的词语出现,占作品总量83%以上。时间跨度大,范围从远古、到陶氏所在时代、再到“身后”的未来,都在其诗兴关照范围之内。同时,词汇数量庞大,可分为年龄、岁月、时间先后、时间速度、季节时令、时辰等几大类:
  年龄:少时、少年、二六、十三、三四、四十年、五十年、六九、弱龄、弱冠、少壮时、盛年、永年、老、总角、白首、白发、鬓白;
  岁月:十载、日、月、日月、朝夕、朝朝、八十余日、一记、三余之日、数日、三旬、十年、一时、几时、一生、岁云暮、几何年、千载、万岁、身后、终身、终年、何年、何时、春秋、千秋、百年、百世、百龄、;
  时间先后:初、一、厥初、古、尝、曾、寻、终、昔、在昔、畴昔、昔日、往昔、上古、今、发岁、当年、是时、旬日;
  时间速度:久、长、奄、须臾、倏忽、久去、永;
  季节时令:寒、暑、冬、四时、春夜、秋霜、仲春、中夏、孟夏、三春、秋节、春兴、新节、气节、岁暮、五月、九月、九夏、秋已夕、五六月、夏日、寒夜、寒日、四时、冬夏;
  时辰:朝、及晨、夙晨、清晨、晨夕、晨兴、晨(风)、晨(光)、朝(霞)、今旦、今朝、日中、白日、终日、日入、日没、斯晨斯夕、暮、夕、向夕、未夕、日昃、宿(雾)、带月、天旭、中宵、(静)夜、寒(条)、无夕、夜夜、造夕、夜长、夜已长、明旦、昨暮。
  二 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
  陶氏对时间观念的精准表达根源于“师自然”的宇宙价值观及“任真”的品性,表情达意容不得丝毫做作、囫囵之语,故其作品词汇多而细致、精确。无怪乎苏轼有言:“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也说:“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后人学陶诗者多不能得其真谛。“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许学夷语)。
  同时不同语,随时、随事、随句、随意自由选取,择优组合,显示了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表达当初、以前之义时,他分别用尝、曾、初、一(当初)、昔、往昔、畴昔、在昔、昔日等词语表达,对少年则用少时、少年、二六、十三、三四、弱龄、弱冠、少壮时等词语。早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质朴而不单调,内里充满机巧。或则单用“翼翼归鸟,晨去于林”;或则变换词性“一日难再晨”;或则与“暮”对照使用,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晨耀其华,夕已丧之”文字整齐,表意连贯,明人王世贞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艺苑卮言》卷三);或则使用“晨+X”形式自由组合,或跟名词,或跟动词,内容丰富,简练传神,“晨兴”“晨风清兴”“林鸟喜晨开”“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②在此看来并非虚言。
  运用古代乐律、天文历法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表达时间。“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杂诗三首(其一)》)中“势”指星与昂运行的位置,这两句讲从太阳落山到天亮之前,充满了彻夜的惆怅,对羁役之厌突出了时间漫长。“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和郭主簿二首》(其二))后半句中“素秋节”,按古代五行之说,以金配秋,其色白,故又称素秋、素节、秋节。③以素秋、秋节二词叠用,即运用了五行术语,又帮助渲染了季节特有的氛围,寓有于无,诗人浑然不觉。
  写景的同时暗含时间变化,如“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八首(其二)》)既有壮观场面以供审美,又提供了进一步想象的空间。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日月掷人去”中以岁月比拟做有生命的物体,把人无情地抛弃,怅惘顿生。“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中“晨鸡”拟人化使用,语气轻松,而内有深意,与下文“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衔接紧密。这些打破常规的词语使用,看似毫无做作之感,岂不知作者内里充满着多少的创作意趣或生命感悟。
  运用衬字、叠字、倒置、省略、变换词性等手法突出时间关照,语言清晰流畅,活泼而不失沉稳,斧凿之音悄无声息。“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停云》)中“于”是个衬字,读之,“于”字声音延续起到了感情积淀的作用,与“征”的声音前后相连,吟哦情意,有强烈的岁月幽远沧桑之感。“斯晨斯夕,言息其庐”中“斯”字,衬字而已,却有强烈的时间节奏。“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和刘柴桑》)“迈迈时运,穆穆良朝”(《时运》)中“去去”“迈迈”“穆穆”以叠字方式,感叹时光易去,流逝不居,充满了动感。“春燕应节起”一句,诗人讲燕子随春天节气的到来飞舞,高明之处在于,把“春”字置于“燕”之前,以突出大自然“应节”而动的生机与活力,这是词语倒置的高妙之处。正如宋人程俱说陶诗“言出无言意,妙语自天与。譬如清冷渊,月湛不可取”(《读陶靖节诗》)。“慨暮不存”(《荣木并序》其二)并不是说夜晚不存在,而是在晚上之义,这种省略主语而突出时间的手法在其作品中很多,又如“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荣木并序》其四)中主语“我”被省略。陶渊明也用改变词性的方式组词炼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中“晨”,名词作动词使用,生动简练,蕴含着沉闷的无声感叹。
  三 丰富的生命意志
  陶氏作品自始至终高扬着强烈的生命意志。正如明代许学夷所谓“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诗源辩体》)。时间既可写景开篇,又可引发议论;既可忆事勉人,又可伤时感世;既可记录行迹,又可践行励志。
  以寒、暑、晨、夕之景开篇,以景抒情,感发意志。“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腊日》)点出时节已经暖和,为接下来的柳树、梅花美景之下衔觞赋诗做了铺垫。“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惜问衰周来,几人得其趣?”(《咏二疏》)以大自然四时变动为始,以周朝礼崩乐坏为时间起点,赋予诗歌以历史的沧桑。“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和郭主薄二首》其一),夏天坐在屋前树荫下,凯风徐来,吹动衣襟,聊发泫然自得之志。作品读起来没有生疏阻隔之感,一方面在于由景入情,写时状物,勾画出最亮丽的生活色彩,之后“开我襟”、“衰周来”等过渡点选择得恰到好处,议论之语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以时间描写始,以真切之心把最真实的生命感受记述出来,使人读之如遇故人、促膝而谈一般。
  生命消逝,人生空化。从时间角度观察人生、世事,多用道家术语、隐语指代,如“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还旧居》),“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杂诗》其八)“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饮酒》其一)。很多大家在这方面有过精辟的论述,不再赘言。
  回忆故事,缅怀人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重要的莫过于亲人、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其诗中有对自己少年穷苦的回忆,如“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对朋友情谊的缅怀,“岁月眇徂,感彼行路”(《赠长沙公》);有对岁月飘忽,志气未行的感愤:“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八首》其二);还有对至情至爱的怀恋,“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爰从靡识,抚髫相成”(《祭程氏妹文》),“早”“时”“二六”“九龄”等时间的系列陈述中,回忆苦难的童年,真挚的手足之情都蕴于平凡的叙述中。《与子俨等疏》中以感激之心写“病患以来”亲人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充满了浓浓亲情。
  歌颂志节,坚守己愿,多见诸其咏史诗。《咏荆轲》中“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本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另一种叙述,比之荆轲之辞,陶渊明更能在“逝”与“生”生命变换中体验这种悲壮。“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中“已”与“余”,表明物理时间上已经消失,但他总是在关照一种永恒。“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饮酒》其二),没有坚守志节,就不能流传百世,儒家“君子固穷”及人生有三不朽的论断在陶渊明心中是深有影响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有会而作并序》),与其归隐后任何时事相比,“在昔”是陶渊明理想存活的年代。在陶氏意念中,“今朝”概念始终是负价值取向的。刘裕北伐占领长安后,陶氏也试图去中原地区感悟圣人行迹,但是他还是认为“愚生三季後,慨然念黄虞……关河不可逾”(《赠羊长史并序》),对时局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种时间标度,只有尧舜时代才有理想的世事,安贫固守是唯一出路。
  在陶氏的诗序、赋、散文中往往提到作品所作时间,尤其值得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在陶渊明自身价值观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他认为记载事情的缘由、经过、时间、地点是作品题中应有之意,于是在其诗歌序言中多有确切时间。《归去来兮辞》序中有“仲秋至冬”“乙巳岁十一月也”,《游斜川》序中说“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年疏年纪乡里,以记其时日。”从记叙即意味着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而言,陶渊明作品中形成记叙式的思维惯性是合理之事。由此看来,高建新教授提出“以文为诗”始自陶渊明的说法是有道理的④。
  对时间观念的把握,不仅展示了各种生命意志,也充分展示了其“直写己怀,不事雕饰”“道理精明,世事透彻”的为人为诗特色,唯此才能“语圆而气足”、“语简而意尽”,其为人与为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
  从以上对时间词语的分析看,陶渊明确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能力,让我们体验表达方式上的丰富与华丽,而其诗歌的背景色则是陶渊明高昂的生命意志、“任真”的生命态度以及质朴的人文情怀。正如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⑤

参考文献:
① 孙周兴 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册),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314页
② 萧统《陶渊明集序》
③ 魏正申《陶渊明集译注》,文津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第93页
④ 高建新:《“以文为诗”始于陶渊明》,《内蒙古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⑤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

关键字:教育,内蒙古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