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探究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学生事务服务与管理的新兴力量,理论与政策上的重视、重要与实际上的忽视、弱化构成了一个吊诡的悖论。辅导员师德建设如果不有效解决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师德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深入剖析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而提出有效对策已成为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对策
  自1953年起,在校长蒋南翔的极力倡导下,清华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即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一肩挑业务学习,一肩挑思想政治工作,这就是我国高校现行的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开端。它对全国高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后,全国各地其他高校也纷纷陆续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发展到今天,高校辅导员制度已经走过近60年的风雨征程,其间历经50年代的初创探索、60年代的文革挫折、80年代的恢复发展、90年代以后的职业专业化等几个大的阶段和历史时期,如今已是日渐成熟与规范。但毋庸讳言的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师德建设其实却是一个薄弱环节,作为新兴的高职院校就更是如此,如何有效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急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内涵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的政治素质的高低、品德的优劣、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辅导员的师德,简而言之就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它的内涵与外延要比辅导员职业道德更多更广。作为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辅导员,其师德内涵不但具有一般专业教师的共性,更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其主要表现有:第一,辅导员应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热情,与党和政府保持一致,即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第二,辅导员要管理的是最复杂、最具青春活力的大学生,他们的的思想与行为是不断变化的,辅导员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变化的思想行为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灵活的应对措施。即必须具有行动的灵活性。第三,辅导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行为模范,其一举一动都会对敏感的大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辅导员必须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坚持身教言教相统一,做践行师德的模范,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充分发挥示范育人的特殊功效。所以辅导员必须具备行为上的表率性。第四,辅导员工作几乎是高校琐碎、复杂、事务的代名词,又处于整个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组织的最底层,几乎每个学校职能部门都可以向辅导员下达工作任务,其工作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所以辅导员必须具备心理上高度的抗压性。
  二、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挑战
  1、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基础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的挑战
  师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需要相关条件做支撑,就师德谈师德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制度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及师德建设中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关键问题。目前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准入制度方面,还没有专门针对辅导员的职业资格制度,这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在考核制度方面,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还没有一个专业的、可衡量的尺度,这就直接导致在辅导员的考核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量化标准,也难以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制度相衔接,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训制度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重视程度普遍不高,没有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辅导员轮训工作,对于部分辅导员希望提升相关专业学历的要求支持力度还不大。这些都使得辅导员基本上疲于应付上级布置的繁杂事务性工作,很难将工作提升到专业化水平,更别提创新和发展了。
  总体而言,大多数辅导员未能感受到学院政策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温暖,也感受不到辅导员这个岗位有多大的“光明前景”,从而使这支队伍面临很大的不稳定性与流动性。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似乎毋庸置疑;辅导员又身兼教师和行政管理两重身份,表面上是左右逢源,实则两面不靠。因为基本制度设计的缺失与不足,使得辅导员师德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性条件,这种基本制度缺失条件下的师德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良心在支撑,但辅导员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他们孤独的坚持能支持多久就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毕竟坚持必须要让人看到希望,如果希望渺茫,坚持就可能会变成毫无意义了。
  2、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经济社会转型的挑战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的进程,随着这个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集中涌现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置身其中的每个社会个体其思想、价值观和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必然受到很大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基本上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展与生活的需求与压力远较一般群体更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负面效应也充分暴露,社会上不良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贪欲腐化不断膨胀,是非观念模糊,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这些不可能不对辅导员队伍产生冲击,致使一部分辅导员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明显的倾斜,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强调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
  尽管绝大多数辅导员认同其职业道德责任和主要职责,但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他们的思想,原有的职业道德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他们头脑中原有的优良传统师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以致产生了迷惘困惑的心理。部分辅导员忽视道德标准要求,过分看重经济利益,表现出职业倦怠,敬业意识不强,眼高手低,自命不凡,鲜有团结合作、探索创新精神。
  由于学生工作琐碎繁重,责任重大而地位低下,经济收入微薄,许多辅导员特别是青年辅导员心理压力很大,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在所难免,有些辅导员在工作中也无法克服这种恶劣心绪,这样直接导致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增强,沟通效果差,学生工作的教育、管理、服务功能受到很大影响。
  3、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面临高校教育改革和学生网络化生存的挑战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即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等新型教育管理理念已经逐渐成为成为主流,原有的辅导员包办一切学生事务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同时辅导员基本素质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出来。由于辅导员选拔机制的原因,大量高职院校辅导员缺失专业化背景,辅导员队伍中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人员并不多,这在客观上就使得辅导员很难真正完成好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角色功能。大学生的许多思想困惑无法从辅导员那里得到及时和满意的答复,这样就直接导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不少盲区。
  大量的高校把辅导员等同于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忽视辅导员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育人功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主体和骨干地位没有得到确认。在高职院校有一种普遍的看法,那就是除了学习以外,所有的事情都归辅导员负责,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学生的所有不是之处也往往归责于辅导员。辅导员职责岗位定位的不准确和不明确,直接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古语云:“无恒产则无恒心。”许多辅导员坦承选择这一职业不过是权宜之计,一个最终成为专任教师的跳板。这就必然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没有长远打算,无法严格按照师德建设的要求自己、发展自己,更别奢谈对大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为90后出生的一代,网络化生存已是他们生活的常态,网络环境具有信息的极度丰富性、交流的高度互动与虚拟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深化,为大学生学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大量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外来的消极文化与价值观,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造成极大的冲击,也给高校辅导员的教育方式方法提出新的严峻挑战。
  三、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1、完善基本制度,为辅导员师德建设奠定坚实基石
  首先,可以试点开设辅导员专业学科。国家层面上适时开设辅导员专业学科,进行定向培养,使辅导员“学有所长”,充分发挥专业水平。高校也可以设立辅导员专业职称,通过职称的评定,促使辅导员对学生工作进行研究,提高学生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也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
  其次,要建立完善辅导员职业准入资格制度。辅导员的管理应当逐渐以终身化为导向,为辅导员建立一套终身发展的长效管理方案。为辅导员建立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的机制,改变过去在出路在于转行观念下的短期管理机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在对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成长、考核、晋升进行全程的、全方位的管理。完善对辅导员的评估制度,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
  再次,要构建完整的辅导员培训体制。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将辅导员特别是青年辅导员的师德培训制度化、长期化、规范化。坚持辅导员岗前培训,将师德建设融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等培训中;加强日常培训,高职院校要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训练等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搭建学历提升平台,创造条件为青年辅导员攻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为培养高素质能力的专业化队伍打好基础;开展骨干培训,造就一批能够终身从事学生工作的专业化辅导员队伍;鼓励青年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交流与锻炼,在社会大背景下思考学生工作的方法和理念。
  2006年5月20日经部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职院校根据这一文件精神,要认识到高校辅导员是以教育、管理、服务为职责,是以鞭策大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职业。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利于辅导员师德建设长远发展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得辅导员这个职业能够将热爱与奉献有机结合,落实到日常工作生活的实处。 同时青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性质有了准确定位,对辅导员的职位有了认同感,也就能把“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辅导员职位上实现自身价值。
  2、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供内生动力
  首先,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提高辅导员队伍素质的根本保证。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全面准确地、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要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严格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丰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加强党性修养,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以身作则,争做师德偕模,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良好作用,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其次,辅导员要积极努力加强理论素养,创新教育实践。当今世界,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相互激荡,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辅导员的工作面临空前的挑战。只有坚持不断学习和善于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辅导员也只有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创新教育实践,深入研究大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辅导、人生发展规划以及大量学生事务性管理和服务工作为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经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才能真正实现辅导员由传统的“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打杂型“向”专家型“转变,才会有辅导员应有的地位和作为。
  再次,高校辅导员要有甘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在工作中能勇挑重担,从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关心爱护青年学生,在工作需要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以工作需要为重;时刻牢记以先进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建构成为较为完善的道德主体,不断清除内在的道德“心魔”。用更加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新时期的大学生,平等地与他们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摒弃教条式的说理和单向的灌输,潜移默化地以自身的道德规范作榜样,去引导和影响他们共同构筑符合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道德世界。辅导员对学生要有真感情,真心关爱他们。对学生有真感情,满怀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就会关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就会逐步产生“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的情怀和喜悦,进而上升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思想境界,甘愿付出自己的爱心与热情、时间和精力,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大学生名副其实的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
  3、健全辅导员考核及保障机制,为辅导员师德建设保驾护航
  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对其评估需要客观要求和主观对象的双向考核。客观要求主要指定期对辅导员专业资格素质的认证,主观标准主要指学生在辅导员指导下的发展状况,着重考查辅导员带学生数量、工作实绩、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建立以工作实绩为主要内容、以学生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考核体系。
  大多数高校对辅导员师德方面的考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修养、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心等内在隐性条款,这类条款比较空泛、笼统,没有量化的指标,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辅导员师德方面往往无法客观、真实的考核,对师德建设的导向作用无法体现,难以真正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导向机制,就要完善辅导员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提高师德考核的权重。还要把辅导员的师德考核结果与提高学历、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挂钩,奖优罚劣,建立较为规范的师德考核奖励与淘汰机制。对在师德方面表现优秀的辅导员,及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优先评优提干;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及时批评教育,严重者调离岗位或淘汰。
  辅导员工作十分琐碎、辛苦且压力巨大。但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还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角色定位,往往使得辅导员处于一个既“非教师”又“非行政人员”的尴尬境地,辅导员由于自己的身份归属问题不明,导致其严重缺乏身份认同感,并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应明确相关政策,确定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地位。学院在必要时候可以设立辅导员工作研究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开展辅导员工作方面的科学研究,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服务方面的专家,最终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与职业化。 青年辅导员是辅导员的主体,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他们年轻有干劲,但同时也面临很多的心理困惑与事业生活压力,学院应把加强青年辅导员师德建设与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措施,构建较为完善与更为人性化的辅导员利益保障机制,对青年辅导员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提升学历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与机会,从而有效缓解辅导员队伍普遍担心的后顾之忧。
  总而言之,辅导员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院的理解与支持,也需要辅导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它也是一个常态工程,只要辅导员职业存在一天,辅导员师德建设就要持续一天,期望毕其功于一役的看法是幼稚与短视的。但只要我们常抓不懈,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建设的基本制度,强化准入与退出机制,用制度来管理与规范辅导员的日常行为和工作行为,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师德要求。同时又真心为辅导员着想,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提高辅导员的待遇与地位,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那么辅导员师德建设就会逐渐走上由虚变实,由难到易,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良性发展的轨道。
  注释:
  ①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8.
2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EB/OL].教育部门户网站,2010.
3 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康.专业、专业属性及判断成熟专业的六条标准— 一个社会学度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00 (5)
5 邓素瑶,严萍.和谐校园视阈下高校专职辅导员的师德建设.理论导报,2007 (12).
6 丁炳泉 关 于高校政治辅导员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探讨.文教资料,2009(19).
关键字:教育,广东,云浮,新兴县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