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关于上田疗法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上田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干预组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上田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MFM)评分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  结论 上田疗法治疗能明显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肌张力。  【关键词】 上田疗法治疗;痉挛性脑瘫  中图分类号:R742.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Ueda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admitted to hospital from February,2013 to May,2014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ervention group(32 cases) and control group(34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rug 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and based on which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added Ueda therapy.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clinical effects and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scores of both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difference of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nd that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GMFM scores in 5 functional areas between groups before treatment(P>0.05).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however,GMFM scores in 5 functional areas of the two groups all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and thos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P<001).  Conclusion Ueda therap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muscle tension of children with spastic cerebral palsy.  【Key words】 Ueda therapy;spastic cerebral palsy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为小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一种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临床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导致小儿在发育过程中非进行性脑损伤而引起的中枢性瘫痪[1]。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和关节挛缩畸形,治疗比较困难[2]。早期运动治疗是儿童脑瘫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能改善残存的运动功能,抑制不正常的姿势反射,而且可以诱导正常的运动发育以及提高患者正常运动的能力[3]。脑瘫患儿由于脑损伤的缘故,脊髓神经兴奋与抑制网络不能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导致异常运动和异常姿势[4],表现为相反神经支配障碍。上田疗法是运动疗法常用手段之一,主要通过抑制异常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的手法,抑制异常回路,调节相反神经兴奋与抑制,从而达到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的目的。我院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的基础上增加上田疗法,对32例脑瘫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来我院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66例,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3个月~2岁。诊断及分型均符合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5]。轻度38例,中度16例,重度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8.23±384)个月,干预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638±4.30)个月。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分型、病情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运动:常规药物治疗给予患儿静脉输注5%葡萄糖注射液50 ml+神经节苷脂2 ml,10 d为一个疗程,一般需3~4个疗程。康复运动:上肢法:①上肢后伸异常姿势的矫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典型屈曲模式表现为头部前屈,两臂在肩部内旋,肘、腕关节及指关节均呈屈曲位。将患儿手臂抬高,伸展肩和肘关节,做外旋动作训练。②摇肩法:患儿取坐位,治疗师一手固定患儿颈肩部,另一手握持患儿肘关节,使肩关节做由前向后及由后向前的环转运动20~40次。下肢法:①直腿抬高训练:患儿取仰卧位,治疗师一手扶其膝部,使患儿踝背伸、膝伸直、反复屈髋30~60次,以牵拉患侧小腿三头肌和绳肌。②摇髋法:患儿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康复师一手固定患儿一侧下肢,另一手握持患儿另侧膝关节并使该侧髋关节做由内向外的环转运动20~40次。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上田疗法(主要有颈部法、肩胛带法、上肢法、下肢法、肩-骨盆法5种手法)[6],①颈部法:适用于全身肌张力增高、非对称性姿势明显、头部不能左、右旋转,只能向一侧扭转或颈部肌肉痉挛的患儿。②肩-骨盆法:适用于任何情况,贯穿治疗始终。③肩胛带法:用于肩关节活动受限者。④上肢法:适用于手指不能张开,上肢痉挛的患儿。⑤下肢法:适用于尖足、下肢痉挛的患儿。治疗时根据患儿存在的问题选择相应手法,如对不能抬头,有竖颈及坐位运动障碍的患儿,首先运用颈部法加肩-骨盆法,以促进坐位功能完成。每个患儿均进行一对一训练,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时间每次20~30 min,2次/d,连续25~30 d。1.3 康复评定及临床疗效标准  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由康复师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GMFM评价参照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测量表(5个功能区)[7]。评价内容包括:a区15个子项目(仰卧位和俯卧位)总分63分,b区13个子项目(四点位和跪位)总分39分,c区15个子项目(坐位)总分45分,d区11个子项目(站位)总分33分,e区20个子项目(走和攀登)总分60分。采用四级评分法,0分:完全不能运动;1分:完成运动不到10%;2分:完成运动10%~90%;3分:完成运动100%并顺利完成。2岁以下总分计算方法:5个区的总分÷5÷月龄,总分正常值:(3.9±0.21)/月。所有患儿均坚持治疗3个疗程以上,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疗效制定等级为:痊愈:运动功能>(3.9±0.21)/月;显效:运动功能>3.0/月;有效:运动功能≥2.0/月;无效:运动功能<2.0/月。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分组资料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3个月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见表2。  3 讨 论  痉挛性脑瘫是脑性瘫痪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60%,其特点是肌肉僵硬和紧张[8]。罹患该病的患儿全身肌肉僵硬、紧张、挛缩,四肢灵活性降低、肌张力增高。一般低出生体重儿及窒息儿易患痉挛性脑瘫,上肢可呈手关节掌屈、拇指内收握拳,指关节屈曲、前臂旋前、肘关节屈曲、肩胛带内收,主动抓物困难;下肢的运动障碍较上肢严重,髋关节内收肌群、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等屈肌肌张力增高。典型异常姿势如:仰卧位呈非对称姿势,脊柱不能充分伸展,头背屈、角弓反张、足尖落地、屈膝或膝反张、剪刀步态、关节挛缩变形,活动受限,关节活动范围变窄,引起髋关节屈曲困难,膝关节不能充分伸展,股角打开困难,跟腱紧,双下肢踢蹬少,硬性伸展,而给人一种痉挛性僵硬的感觉。坐位平衡差,直腰坐时头和身体向后倾倒,特殊的坐位姿势等,双下肢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生关节挛缩变形,起立行走两腿呈交叉体位,行走困难,步态慢。  上田疗法为日本小儿整形外科医生上田正医学博士创建的一种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法,此方法主要应用于痉挛型患者,通过手技操作,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缓解肌痉挛,达到防止肌肉挛缩,预防关节变形,抑制异常姿势的发生与发展,促进正常姿势发育的治疗目的[9]。对于紧张、痉挛的颈、躯干、四肢,应用手技顺着其屈曲、伸展的方向,应用一定力度加大各关节活动度,并保持一定时间。经上田法治疗后的患儿,异常的模式大部分得到控制和改善[10],是治疗脑瘫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研究发现,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3个月后两组5个功能区GMFM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干预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1)。提示痉挛性脑瘫患儿在应用各种康复手法的基础上,配合上田疗法能使患儿肌肉的过度紧张症状大幅降低,能矫正异常姿势和肢位,抑制原始反射,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从而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患儿表情变得丰富,智力发育方面有所提高,大多数病例治疗1个月以后,可以看到明显的疗效,3个月后效果更为显著,智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接近同龄儿。上田疗法手法操作简单,可以单人徒手进行,安全方便,患儿及家长容易接受,治疗痉挛性脑瘫取得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军.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影响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7):1122-1123.  [2] 温元强,董小丽,孔 勉,等.中药水疗配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痉挛指数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93-1294.  [3] 李晓菊,薛卫艳,孟君丽,等.小儿脑瘫治疗新进展[J].河北医药,2013,35(23):3622-3624.  [4] 张传东,徐冬梅,王福民,等.上田疗法在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99-399.  [5] 宋西晓,席慧萍.熏蒸方配合上田正疗法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88例[J].陕西中医,2012,33(7):799-800.  [6] 冉茂群,任永平.上田法改善脑瘫患儿坐位功能的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1,16(5):287-288.  [7] 李晓捷.实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0-242.  [8] 张淑芬,陈文一,李 君,等.小儿脑瘫康复800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0.  [9] 武 红.小儿脑瘫中西医康复方法及护理[J].光明中医,2013,28(2):383-385.  [10] 汤 健,张 跃,傅大林,等.上田疗法在痉挛型小儿脑瘫康复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08,34(2):212.  (收稿日期:2014-12-18 修回日期:2015-04-14)

关键字:医学,北京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