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篇章教学培养高中生语篇分析能力_宏观建构
论文摘要:目前,重视语篇分析教学, 培养学生语篇分析能力,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法,已经成为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抛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篇章教学培养高中生语篇分析能力,会大大提高学生理解篇章结构与篇章内容的能力,同时也将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语篇教学,语篇分析能力,宏观建构,微观分析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取读讲式方法,即逐句地读课文逐句地解释和翻译;或是比较注重“词、句”,而不是“篇”,侧重的是“词的用法,语法”,而不是“语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许会让学生懂得一些语法知识,有利于巩固知识,对于语言点的讲解和训练也比较充分,但是语篇被分解成若干部分之后,信息零碎,不利于理解和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整体素质。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就是为了培养这种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语篇整体教学成了必然的教学趋势。
一、语篇教学理论
什么是语篇?语篇是不受语言结构约束限制,能在一定语境中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语篇是一个有逻辑结构且语义连贯,符合语用和认知原则,可以达到一定交际目的的功能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是对比句子更长,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段落所作的语言及交际功能的分析。语言是知识、信息和文化的载体。新课程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的理解“《标准》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语篇教学理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已显得迫切需要。
二、语篇分析能力的建构
如何做好语篇整体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语言使用和交际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尝试和探讨。
语篇是指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一次交际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对话,也可以是独白,它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例如:A:WhatisMickle?
B:Heisasinger.
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再把一些长句和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法分析与训练,这就是语篇分析能力。比如上例A和B两句Mickle和he通过“替代”的衔接手段达到连贯的效果。一问一答衔接连贯,成功达到了交际的效果。反之,如下列句子之间就给人一种前言不搭后语,让人不知所云。
Iamreadingabook.YaoMinghasbeenplayingbasketballfor5years.Doyoumindmyopeningthedoor?
各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既无衔接的标志,也没有意义上的任何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将这样的一组句子看做语篇。
(一)以提高语篇分析能力为中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认知阅读心理学认为,成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阅读技能,它既需要调动贮存在读者陈述性记忆中的观念性理解,又需要启动读者贮存在记忆程序中的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而在阅读过程任一时刻出现的一个子过程,可能会同时调用好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各子过程既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处在交互影响的动态之中。(吴庆麟,2000:235)这充分表明了在进行阅读时,人脑中形成的认知模式,知识结构,概念框架都处于动态之中,人类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背景对篇章进行推测和理解,同时,语篇分析打破以往以字词为重点,而以篇章整体出发,超越句子的研究范围,重在研究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语篇层次的分析分为外部分析(宏观建构)和内部分析(微观分析),前者要求把握全篇构建模式,从层次结构和内容入手对语言环境,语言方式进行分析,了解篇章所传达信息,对语篇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后者从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进行分析,语篇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是语法手段,词汇手段和逻辑联系语。英语句子的衔接手段分为省略,照应,替代,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语篇的主题主要是通过衔接和连贯来实现的,连贯是指话语内部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二是受话者从字里行间得到的信息之间,可以看作是语篇的宏观结构特征。
(二)注重语篇概念的输入和强化,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的建构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大多数学生词汇和语法掌握较好,具备基本的衔接意识;但是他们缺乏连贯意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篇章的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语篇中句子的排列会影响到句与句之间在语义上的连贯,句子的排列如果违反逻辑那就会影响到语篇的连贯性。语义连贯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有时语篇的连贯取决于说话的前提和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共有知识。在有些现代小说中,有些句子的排列不符合逻辑这主要是为了表示人物的潜意识活动,展现人物的心理结构。而诗篇的连贯性主要依靠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强调语篇的结构就要对语篇的体裁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交际意图,抓住文章的深层意义,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
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主题和内容有异,文章的体裁有别,语篇的结构多种多样。但是,这并不是说语篇的结构是随意的组合,语篇的结构是有条理的,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有机语言整体。较大的语篇通常都有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故事的开头部分往往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做出交代。中间部分主要是描述故事的发展。结尾是描述人物和事态的结局或给人的启示。书信的开头是称呼,中间是正文,结尾是结束语和落款。语篇结构一般包括叙事结构、议论结构、说明结构。
1.叙事结构:叙述语篇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点题(whatwasthisabout);走向(who,when,what.where);进展(whathappened);评议(sowhat);结果(whatfinallyhappened);回应(回到点题)。
2.议论结构:议论性的语篇开头往往是指出问题,说明该文章要议论什么问题,中间部分是对开头所提出的问题加以分析,对论点加以论证,结尾部分是对开头所指出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得出一个结论。也即是含有四部分:指向,论点,论据,论证。指向也即是议论的对象,是作者文中提出并要进行解决的基本问题。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是作者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论据是证实论点的根据。论证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论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3)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4)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三、语篇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语篇教学符合以下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原则
任何事物都可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又是由部分组成的,而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但正如心理学家格式塔所言:“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比部分的总和大,整体优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完型心理学认为学习即知觉重组,因此,知觉与学习几乎是同义词。苛勒提出的一条最基本的知觉律是蕴涵律(1awofpragnanz,又译包含律)。这就是说,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如果一个人的知觉场被打乱了,他马上会重新形成一个知觉场,以便对被知觉的东西仍然有一种完好的形式。需注意的是,这种“完好的形式”并不是指“最佳的形式”,而是指具有一种“完整性”。这个过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知觉重组的过程。
(二)心理学原理
教育心理学认为,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产生清晰表象,就要指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周密细致地进行整体观察,然后再观察它的各部分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形成有关学习对象的清晰表象。学生学习知识的不断丰富,学生的求知欲也愈加强烈,尤其是遇到新的内容,它们往往希望一口气看完全部内容。
(三)图式理论
图式是认识或心理或智力结构。认知心理学家把构成特定情况的事件和行动的发展顺序的意义单位称作图式或框架。图式是认知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鲁梅哈特对图式理论重新做出解释:图式是认知的建筑块件,人类的认知依靠记忆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心理学家认为图式是语义记忆网络中的一种信息贮存结构,是由一个或多个语义记忆单元高度复杂的网络综合构成。无论图式的概念如何表述,人类在解释感觉输入、从记忆中检索信息、组织动作、决定目标和次目标、分配资源,以及指引处理过程等环节都要用到图式。图示的特征如下:
1.图式是知识的单位
图式是人们用来表征知识的单位,是人类头脑中存在的知识单位。人们记忆中储存着许多知识,既包括从书本上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包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凡的经验。例如,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情景,在人们的记忆中就会构成有关下雨的知识。图式所表征的知识是抽象的,比如去餐馆吃饭,每次的情景总是不一样:和谁吃,在哪吃,吃什么等等。但人的大脑会自动地对去餐馆吃饭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略去具体情景,留下一般性特征,即:进入———点菜———吃饭———付款———离开。所以,去餐馆吃饭的图式只有一个。在人的大脑中经过概括的抽象化信息构成了我们的知识,使得类似的信息再现时能够实现再认。
2.图式具有变量
图式理论认为,图式表征的是知识,那么图式中的每一部分知识都可以由不同的情景来填充,比如在餐馆图式中,人物和场景都是变量,都可以由不同的价值来充当。任何一个图式都是由空位组成,空位的填充过程就是图式具体化的过程。当有足够的具体价值填充到某一个图式的空位中去时,这个图式就被激活,认知就实现了。
3.图式具有层次性
图式是有层次的,大的图式包含小的图式,小的图式包含更小的图式。
任何场景图式都是等级结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分为不同的部分,每一个部分又有具体的道具。例如,图书馆的场景图式可分为书库、借书处、图书检索处、阅览室等部分。阅览室里面有一排排的长桌和椅子,书架上放满了期刊和报纸。场景图式中,上下级层次之间构成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在同一时间中同时呈现出来。因此,图式的层次性特征有助于人们对概念进行推论,加速理解的过程。
语篇理解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要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就需要运用学生自己脑子里储存的知识。因此,图式理论是语篇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学生图式理论的不断增加,又能促进语篇的整体理解。
(四)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研究由经验引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一种学习理论。它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然而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
从广义来讲,认知即人的认识活动;从狭义上来讲,认知指知觉的理解性,即领会、理解、意识到的东西,指思维、记忆、感知、识分类等心理过程。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产生的各种可变因素,它还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主动积极的过程。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认知,获得客观事物的意义和意象。学习是由一系列过程所组成。根据这一理论,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四.利用篇章教学建构语篇分析能力,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丰富语言图示结构
1增长词汇知识
阅读的第一步是辨认词汇,建立词汇意义的表征。当读者知道某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就会知道与之有关的词和概念,正是这种概念的网络使得理解得以产生。例如,当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碰到pro-democracy这个生词时,就可以借助大脑中的英语构词法的图式来猜测其意思。首先,pro是一个前缀,表示“亲,赞成”等意思,而democracy是民主的意思,那么pro-democracy就表示“赞成民主”之义。英语学习者利用构词法来扩大词汇量,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将会事半功倍。
2.增进对句子的理解
阅读理解中的语法障碍常常反映在长句中。其实,只要运用语法手段正确地剖析,再长再难的句子也不难理解。一般来说,在阅读容易理解的句子时,读者可以不考虑语法结构,但若遇到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时,则必须进行语法分析,即分析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意群与意群之间的关系以及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为英语句子是以主句的主谓核心结构形成统摄整个句子的框架,所以只要找出主语和谓语就抓住了英语句子的灵魂。英语长句在关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普方面的说明文或议论文中非常普遍,只有找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才能有效地理解全句的意思。
(二)注重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
经验表明,即使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读懂了,句子和语篇结构也没有问题,但也不能保证我们读懂文章。这是因为任何阅读材料都反映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会影响我们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要表达的意义。许多作者在写作时都喜欢引用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以润饰语言,使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而且能使人们容易沟通思想。但是,缺乏相关知识的读者往往觉得这些典故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欣赏。读者头脑中有关文章内容方面的背景知识,认知模式和知识结构在阅读理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
(三)把握各种文章体裁的篇章结构。
不同类型的文章有其特定的框架。报刊的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它的特点是以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的各项事实:首先标题点明主题;接着在第一段即导语中开门见山地写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略为次要的信息放在导语后面,对细节内容加以补充;最次要的放在末尾。故事的结构通常开头是人物、时间、地点,然后是事件的发展过程,最后是结局。说明文的结构通常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是结论。固定的篇章结构对读者非常有利,读者能够利用这些结构来指导编码,并按读物的内在关系把信息连成一体,使理解具有层次性。假如读者头脑中缺乏这种结构模式,对信息的加工就会显得凌乱,没有层次,容易丢失重要信息,对文章的理解就显得比较困难。
参考文献
1 孟 臻.谈谈语篇教学[J].教学法探讨,2005,(14).
2 段礼云.语篇分析在英语专业八级阅读理解测试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
3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4 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5 马静雅.语篇分析与其在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2)
关键字:教育,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