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浅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进口战略的使命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进口战略的使命研究

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
  (一)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二战后,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世界经济体系,并大力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促使国际间商品、服务、资本自由流动,以及技术的迅速传播,增强了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但是近几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剧烈变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生产、贸易、就业、消费等经济指标大幅下降。虽然各国纷纷采取经济刺激计划,但是美国“财政悬崖”和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借助出口导向型经济策略,国民经济及对外贸易一度获得了快速发展,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然而过度依赖国外市场、资源过度开发、环境问题严重也导致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2.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区域谈判不断涌现
  全球化的实质是美国化和西方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试图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www.zgazxxw.com收集整理增强,政治和经济诉求与日俱增,长期积累的矛盾愈发凸显和激化,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正积极改变世界政治及经济格局。1999年,20国集团宣告成立;2010年“金砖五国”合作模式的确立都是最好的证明。WTO组织运行多年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反对声音始终不断。多哈回合谈判原定于2005年结束,但谈判日程一再延期,被弱化、冷落已成现实。同时各种地区经济合作谈判不断涌现,如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谈判(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谈判(TTIP)等。
  3.少数发达国家控制权增强,危及别国安全
  少数发达国家凭军事实力控制了中东石油,借国际货币地位控制了定价权。粮食作为人类生存基础,也遭到发达国家的控制,目前80%的国际粮食交易在四大跨国粮商巨头手中,其中美国占三个。而且还通过控制种子、转基因等技术影响别国的农业生产加工,从而加强全球的粮食控制权。为了维护其经济霸主地位和美元的金融体系霸权,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货币的控制力度。金融寡头们还紧密配合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扰乱和冲击别国金融秩序。能源、粮食、金融等单方面垄断已经引起了诸多问题,世界的动荡与冲突都或多或少与此有关。
  (二)国内经济形势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4517.8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66130.18亿元。但是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也伴生着诸多问题,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国内各类生产资源的供应是有限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生产要素,使得各类生产要素如土地、能源、劳动力、资本等价格普遍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例如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连续20多年超过GDP的增速。同时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国内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环境污染又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生活福利,同时对经济发展也造成负面影响。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因生态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201.6亿元,接近同年GDP的10%。
  2.重要资源过度依赖进口,人民币升值影响出口
  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虽然政府已经大力推广新能源,但未来一段时期内石油仍然是重要的能源,且需求量仍不断上升。我国的石油高度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多年的出口导向政策使我国形成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额达3.82万亿美元,年增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但美元信用评级下降、持续贬值,正逐步掏空中国的外汇储备。而且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美国等少数国家绝不会放过逼人民币升值的机会,这将给我国出口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3.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国际投资困难
  为了降低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我国开始挖掘国内需求增长潜力,依靠国内消费驱动经济增长。但是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必须以居民收入和购买力的提高作为支撑,而近年的高房价和高通胀率,不同程度地挤压了居民的购买力;同时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与养老制度又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欲望,导致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为了使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得以保值和增值,帮助消化国内过剩的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企业急需“走出去”开拓海外投资渠道。但面对国际资本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不断加大的海外政治风险,“走出去”难度不小。
  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涵
  在此形势下,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两会热点。开放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模式,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立。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与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对外开放并不是开放型经济,前者强调单向的开放,主要是对外贸易与投资,而后者则是双向的,包括进出两面,且不仅仅为贸易,还有市场、要素的开放。因此政府在2007年和2012年均提出了要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该体制的具体内涵如下:    (一)以互利共赢为目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商品贸易还是要素流通领域,各个国家都无一例外地融入其中,在各国关系、利益分配等方面,“互利共赢”是各国合作的基础,只有重视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寻求利益平衡点,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同时与别国的贸易摩擦也日益频繁。妥善处理与别国的政治、经济关系,是构建和平、友善、安定的外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互利共赢”作为开放型经济的目标,表明中国将努力维护本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利益关系,使世界各国与中国共同进步,体现了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担当。
  (二)以多元平衡为立足点
  所谓多元平衡,强调的是开放型经济的多元性和平衡性,要统筹协调、良性互动。既有出口的多元性,包括出口商品种类和市场的多元,要求在巩固发达国家传统市场的同时,也要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也有进口的多元性,包括进口市场和经营主体的多元,以及进出口的平衡。既有引进外资的多元性,包括开放领域、地域和方式的多元,开放制造业的同时,也要扩大服务业开放,提升沿海开放水平的同时,也要加快内陆和沿边开放;也有对外投资的多元性,包括对外投资主体、方式和市场的多元。以多元平衡为立足点才能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三)以安全高效为保障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及跨国公司的驱动,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赖、渗透、融合。同时也使得各个国家面临同样的风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面对危机时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各国普遍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国家经济风险,必须以“安全高效”为开放型经济的保障。所谓安全是指经济体系运作要积极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正能量,同时抑制伤害本国的负能量。高效指开放型经济体系能够充分实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促进本国和别国的经济繁荣。“安全高效”能促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培育,提高综合效益,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国际风险的能力,增进外交与经济紧密互动,全力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切实保障经济安全,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贸易发展都十分有利。
  三、进口战略的新要求
  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就应该改变传统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重出口、轻进口的观念;应平等看待进出口,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的进口必定是另一国的出口,有进口才能有出口。而且扩大进口实际上是一种主动的市场开放,是经济体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因此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进口对中国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优化贸易收支结构”。所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进口战略应担负以下使命:
  (一)以平衡贸易差额为基本责任
  自1994年起,中国对外贸易就开始连年盈余,不断增加的贸易顺差虽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和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功不可没,但长期、巨额的顺差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巨额顺差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据WTO统计,1995—2011年世界范围内共发起3922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其中,中国就达825起,远远高于第二位韩国的278起,成为反倾销头号目标。其次,持续顺差造成流动性过大会引发通胀,不利于宏观调控。第三,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其安全性和保值性面临风险。
  因此,虽然国际经济理论一般鼓励贸易顺差,但是长期、大量的顺差引起的贸易失衡对于一国而言还是有一定害处的。要消除贸易失衡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应积极转变片面追求贸易顺差的传统观念。因此要消除贸易失衡就应注重进口战略,进口战略应以平衡贸易差额为基本责任,通过削减顺差、消耗外汇储备、降低风险,同时弥补我国资源禀赋的不足,挖掘、开发利用全球资源为我国生产服务。
  (二)以增进贸易利益为基本功能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可以通过出口实现顺差、增加本国外汇,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大于进口的经常项目顺差不一定是好事,发生逆差也不一定是坏事。值得注意的是:经常项目顺差并不一定能带来想象的贸易利益,而逆差则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以美国为例,虽然对外贸易长期保持高额逆差,但是却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贸易利益。首先,提高了实际生活水平。通过进口大量廉价和优质的日用消费品,可以增加美国人的消费者剩余,抑制通货膨胀。其次,增强了持续发展能力。美国本身资源丰富,但是通过进口自然资源、限制本国资源开采,使得美国未来具有了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第三,从进口中获得了出口贸易利益,美国的跨国公司占全球的40%,其跨国公司在国外生产的商品大量销往美国,即跨国公司赚取了这部分利益。
  反观发展中国家,只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赚取加工费,还要向发达国家缴纳高昂的专利费。因此即使是我国这样的出口大国也只获取了少额的贸易利益。例如,作为服装出口大国,2003年中国的服装出口额达130亿美元。但是,50%以上的服装出口是来料加工,30%的服装出口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加工,中国厂商从服装出口中得到的只是加工费。因此,进口战略应以增进贸易利益为基本功能。
  (三)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长远目标
  国内外学者对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典学派认为通过贸易进行商品的交换、实现要素的流通,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则运用“对外贸易乘数”证明了贸易顺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增长理论则更是从“技术外溢”和“创新内生化”角度解释了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出口上,同时也体现在进口上。李小平(2008)利用上海市1978—200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得出进口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关系,且进口的一些原材料、中间产品直接服务于出口。
  我国出口一直依赖资源的大投入、低成本,因此从资源的优化配置角度来说这是我国对别国资源的补充、供给,而我国进口长期未受到重视,即我国并没有利用别国的资源进行要素的优化配置,这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促进本国生产。所以单纯的重视出口只能是用资源换GDP,而进口与出口互相配合,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进口战略应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长远目标。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与国内形势的变化迫使我国必须从单纯的“对外开放”向双向的“开放经济”转变,逐步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对进口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合理利用进口削减外汇储备、降低风险、保持贸易平衡;并丰富本国居民消费品、刺激消费、增加消费者剩余、抑制通货膨胀、提高福利、增加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分配。帮助解决国内资源缺乏、价格高涨给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提高生产率,最终促进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只有实现以上使命的进口战略才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需要。

关键字:经济,上海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