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探析金融风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出路——以贵州省为例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民生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各地经济受到重创,大量失业人员涌入市场,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本文旨在剖析金融风暴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风暴,大学生就业,困境,出路
  近几年来,中央各部委纷纷出台各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省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相应出台各类符合省情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贵州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力有限,因此贵州省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各地经济受到重创,大量失业人员涌入市场,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8961人,其中本科31407人,高职高专34813人,毕业研究生2741人。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
  从历年大学生就业率看,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得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出现波动震荡,见表1:
  表1:2005-2008年全国及贵州省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统计表单位:万人、%
  

全国毕业生数

贵州省毕业生数

占比例

全国就业率

贵州省就业率

2005

338

3.93

1.16

72.6

85.28

2006

413

5.32

1.29

72

80.94

2007

495

6.59

1.33

71

88.15

2008

559

6.91

1.24

70

83.79

数据来源:《2009年教育蓝皮书》及贵州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
  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85.28%下降到2006年的80.94%,随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得以实施,大学生开始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响应中央及省政府相关部门就业政策,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2007年就业率又上升到88.15%,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市场的萎缩,加之农民工返乡就业回潮,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又下降到83.79%。虽然至2005年以来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呈现波动,但都高于全国就业率水平,在全国就业率处于71%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下,贵州省就业率还能保持在80%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85.73%增长到2008年的91.71%,专科学生就业率从2005年的85.09%增长到2008年的86.62%,体现出贵州省在抓本科生教育和就业的同时也同样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断推进双证书制度,这些都是贵州省各领导部门和高校高度重视,实施“一把手”工程,齐心协力、统筹合作的结果。
  从大学生就业单位类型上看,大学生就业方向发生了变化。2005年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部门是大学生的主要雇主,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2.35%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3.77%进入事业单位工作,占2005年毕业生总人数的39.49%;随着就业观念的转变,企业福利待遇的提高,2008年国有企业、民企成为大学毕业生主要就职行业,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46.86%和专科毕业生就业人数的52%进入国企、民企等行业。
  从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看,工科类专业比文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2005年就业较好的专业是新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是历史教育和社会体育;到2008年就业较好的专业是采矿工程、自动化和市场营销,就业率相对低的事政治学与行政学、哲学。
  从大学生主要就业流向看(见表2),在本地就业成为贵州省大学毕业生的首要选择,2005年省内就业人数24527人,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3.76%,只有4126人到省外就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73%。然而随着招聘网络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到外省就业,2008年到外省就业人数达到10129人,占当年毕业生总人数上升到15.31%。
  表2:2005-2008贵州省大学生就业流向统计表单位:人、%
  

毕业生总数

省内就业人数

占比例

省外就业人数

占比例

2005

38468

24527

63.76

4126

10.73

2006

51968

29390

56.55

4634

8.92

2007

63037

37107

58.87

7266

11.53

2008

66176

40477

61.17

10129

15.31

数据来源:贵州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提供数据整理而得
  二贵州省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困境
  虽然近几年来贵州省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作出了许多成绩,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毕业人数增长较快,就业压力大。2005年贵州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是39294人,2008年就达到69085人,增长了75.82%。毕业生总量急速增长,还存在大量未就业毕业生,全球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构成三股洪峰汇聚在一起,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岗位数量之间的供需比降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在减少,加之贵州省的经济较落后,财力匮乏,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供需矛盾较突出。
  第二,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实际困难较多。一些贫困地区、边远小城镇中小企业无法接收到教育、卫生、农技方面的大学生,一方面由于财政支持力度小,毕业生的户籍、职称、经济问题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基层项目各牵头部门政策待遇不统一,缺乏具体后续配套措施这就阻碍了大学生到基层服务的合理途径。
  第三,学科设置与市场需求差距大。毕业生的专业构成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制约毕业生就业的第一因素,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且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第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过低。贵州省2008年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139人,但是只占总毕业生数的0.2%,主要是由于贵州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宣传工作不到位,缺乏力度。 大部分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政策了解不够,从而导致信心不足。因而引导和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需要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最后,从大学生就业流动分布来看,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是在省内,到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外地区就业的人数比较小,因而加强大学生异地就业计划工程显得尤其迫切;重男轻女、片面强调工作经验;另外,除贵阳市建立了“贵阳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个独立的就业服务机构外,其他市(州、地)均没有独立的就业服务机构,并且贵州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信用制度等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和流向与实际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三贵州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国家从大局出发为大学生就业找出路、挖渠道,各部委献计献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下基层、搞创业、见习制,如今还可以应征入伍,有些地方实行“学士后”、“硕士后”制来缓冲就业,切实的就业政策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然而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育不成熟,无法提供就业岗位来适应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贵州省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将呈现“就业渠道多样化、毕业人数规模化、就业岗位缺乏化”的趋势。
  从毕业生人数看,贵州省大学毕业生人数还会剧增,2010年将有大学毕业生接近73000人,2012年达到94000人左右,2015年会增长到接近11万人,再加上未就业的人将是个庞大的就业群体,就业压力的越发增大,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最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能力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从就业单位类型看,目前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经发展成为就业选择中一股波澜壮阔的洪流。未来几年,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会增加,随着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国企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优惠政策落实,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战略实施,民企、中小企业将会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去向。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将会大幅度增长。
  从就业流向看,在本省就业还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但是随着高校异地就业招聘的深入开展,贵州省高校毕业生到省外就业人数会不断增加,2015年将占总就业人数的25%左右。
  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引导和保障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必须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能轻视、懈怠,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教育部门一个部门的任务,是需要财政、人力资源、团中央等部门集各家之所长、统筹协力,共同解决这个民生工程。
  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制度,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制保障
  国家及贵州省都出台多项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然而我们发现许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遇到财政、行政多方面困难,这就需要规范制度,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制保障,要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责任、义务,以及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得不到保障或发生纠纷的就业援助体制等。贵州省号召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但实际中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户籍、职称、经济问题得不到保障,还缺乏具体后续配套措施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效益,这都需要强化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用法律来加以约束和规范。今年7月1日辽宁省实施了《辽宁省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规定》,成为全国首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规章,填补国家立法空白,这一举措是值得贵州省学习借鉴的。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具备从自身出发的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规章,真正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切实的帮助,而不只是喊口号,说空话。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弱势群体,他们的权益和利益需要法制上的保障。
  (二)多措并举,构筑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首先,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最新政策,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新举措,大力宣传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社会需求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相适应的新型就业观。
  其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实施一对一职业指导、向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帮扶措施,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就业援助措施。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此外,还应及时向社会发布两种信息:一是招生信息,包括招生总量和分专业、分地区的招生人数结构信息;二是当年以至来年分专业、分地区的毕业生人数信息,有助于学生和家长调整选择方向,有助于学校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提高投入效率。
  就学校而言,第一学校应通过走访、电话采访等方式联系企事业单位,掌握人才需求的第一手信息;第二加强就业指导的基础性工作。为毕业生每人发放一本就业指导常识手册,定期出版就业工作简报,同时加大就业信息网建设,通过网络、短信等多种形式实现就业信息搜集和发布及时与高效;第三是强化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作用,力争做到对就业困难群体的过程控制和指导帮扶。 设立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区值班制度,及时与毕业生沟通;以及实行就业信息员制度,让辅导员及时把握毕业生就业心态,同时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确保就业工作安全稳定。
  最后,推广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工程。就是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用以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职业目标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鼓励在校学生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环节,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
  (三)转变观念,夯实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创业教育可以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大量具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贵州省各大高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创业课程设置与创业指导等手段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水平。
  中央和贵州省制定的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中对市场准入政策全面放宽;工商管理、税收优惠;贷款扶持;灵活就业、创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险补贴;以政府为主导的创业指导、扶持、孵化等做了明确规定。我们必须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体制,按照兑现各类优惠政策的要求,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协调沟通,建立政策和工作协作机制,设立专门办事机构和窗口,统筹全省政策平衡和统一,为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使“一站式”办公服务成为基本的工作模式,积极探索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学校可以鼓励后勤服务部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施服务,也可以推动学校的科研项目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为致力科研的毕业生提供助研岗位;社会上各高新技术园区、工业园区为毕业生创业实践构建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高度重视,确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体系
  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第一要加强指导,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择业能力。各高校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认真调查。在了解贫困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情况的基础上,建立贫困大学生档案,有的放矢地提供就业帮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服务,防止贫困大学生因就业问题出现焦虑、悲观和不满情绪,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提高择业能力。
  第二要加大帮贫解困力度,为贫困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应该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搭建贫困生就业的“绿色通道”。凡是贫困毕业生办理的就业手续,一切优先,一切从简。一些高校开展了“贫困生就业援助计划”,设立了就业基金,对符合条件的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就业援助。这些做法值得普遍推广。学校应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及相关信息网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
  第三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用人单位要学会选优扶贫,减少人情因素,真正做到公开公平、竞争优先,让贫困生凭个人能力就业。积极请用人单位“走进来”,为贫困生搭建就业平台;搭建贫困生就业网上平台,在学校就业信息网优先为贫困生发布个人信息,提供求职、招聘、指导平台,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就业网包括远程面试的机会。
  (五)结合省情,实行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学科设置
  贵州省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大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新兴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强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积极培育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后续支柱产业,实施旅游发展精品战略,大力发展以民族制药、特色食品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贵州省区域经济格局的发展,要努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科建设发展体系,首先优先发展与贵州省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服务业急需的学科专业。重视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建设。其次要建立与贵州省产业结构相适应,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围绕贵州省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能源、环境、交通、磷化工、煤化工、冶金、材料、烟酒、航天航空、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旅游、特色农业、生态畜牧业、林业、制药、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相关学科。
  鼓励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主动适应贵州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营造学术氛围,实施重点突破,使其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基地,并尽快取得创新成果,力争有若干个研究方向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贵州重点学科和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浙江日报:温州大学推出"学士后""硕士后" 形成就业缓冲区,2009-4-9
2 赵明民.关于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思考, 教育与职业,2007(8):42-43
3 文中就业数据均由贵州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中心历年《工作总结》整理得出
关键字:教育,贵州,贵阳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