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综述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皖西革命根据地位于大别山的东部,地处江淮、京广、津浦线之间,近距南京,被国民党视为心腹大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这里地理环境复杂,方圆数百里,山高林密,为红军与敌军周旋提供了便利,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皖西地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为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割据提供有利的物资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兴衰关系到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兴衰。无论在何种艰难处境下始终坚持红旗不倒,除却党在关键时刻的正确领导,更与根据地人民的无私奉献与支持分不开。总结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经验对我国革命老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立足战争需要
  毛泽东在江西十七县经济建设工作会议上曾批评了关于经济建设的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战争环境中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工作。这是极端错误的。如果取消了经济建设,红军的供给就无法保障,群众的生活需要就无法解决,革命战争也便无法进行。另一种观点是把经济建设看作是当前一切任务的中心。这也是错误的。革命战争是当前的中心任务;经济建必须环绕着他它,服从于它……”[1]2061927年到1937年间,皖西根据地经济建设虽历时相对短暂,但取得的成效依然显著,且各项经济战线上的工作都围绕着并服务于革命战争。在当时,革命战争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任务,一切根据地建设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为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支持革命战争,皖西革命根据地从1929年六霍起义后便着手开展土地革命,虽经反复,但到1931年5月,根据地土地分配全部完成。“近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www.zgazxxw.com收集整理一百万人口分得了土地,并由当地的苏维埃政府发给了土地证。同时将没收的森林、山场全部分给了农民。”[2]146经济上获得解放的农民积极拥军、参军,并努力发展粮食生产,在物质上支援前线。
  随着战争的发展,皖西革命根据地军需民用工业也相继恢复和发展起来。兴办起了军械厂、被服厂和修械所等,“在皖西北特区成立了造枪局”,在潜山县金家花屋成立了缝纫组,“主要缝制军衣,每人每天可以缝制两套。军服制作完毕,由县革命委员会财经委员和红军师军需处验收后交红军部队”,[3]97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革命战争。
  二、干部垂范全民动员
  经济生活中的同甘共苦是政治上的民主平等的重要体现。为解决根据地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皖西的党首先从政府和各级党组织找人力资源,动员和组织各级党、政府工作人员参加当地农业生产。规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除留下不能脱身的重要工作人员外,各级党、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一起组成插秧队,由苏维埃政府统一指挥,到驻地附近帮助农民插秧”,[4]165区委、县委负责人以及县区青工委员都应参加生产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垂范作用,鼓舞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继而在整个皖西根据地内掀起了全民参加农业生产的活动。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发展经济,皖西根据地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从政策上鼓励根据地生产和建设。如1930年4月,六安县第六区苏维埃大会通过的《雇农工资办法》、《森林办法》及《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都能切实地为农民和工人考虑,使他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解放思想,组织妇女参加生产。“到1932年妇女几乎成了六安苏区农业生产的主力”[5]165;三是创建了一些具有初步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劳动合作组织形式,如生产队、共耕队,以及对军烈属的土地包耕代种组织等。经过全面动员,经济战线的成效显著,从六霍起义至1930年底,仅六安六区即收藏粮食6300多石,到1931年6月,各县上缴储备粮二万七千石。
  三、鼓励赤白贸易
  武装斗争是各项斗争的前提,根据地经济斗争和经济建设则是其他各项斗争的基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虽然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是当时皖西革命根据地工作的中心,然而,衣食住用依然是人们首先需要的。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皖西革命根据地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将其划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重点地区之一,致使皖西境内“土特产无法运销出去,所缺的粮食和布匹、食盐等日用百货也运不进来,造成整个皖西北经济恐慌,农村破产的现象急剧增长”。[6]175尤其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经济不景气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一日三餐薄粥果腹已是上等生活,就连“后方医院有一千余红军伤兵也没有粮食了”。[7]175皖西根据地党和政府在主抓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工业生产和恢复根据地商业,鼓励赤白贸易。“苏维埃政府大力提倡与白区开展经济贸易,允许白区商人到苏区做生意,发给出入苏区的通行证,并免征或少征税收。对于一些中小商人在扩大赤白区贸易而缺乏资金时,苏维埃政府及时给予贷款,支持他们在赤白交界处设立贸易点……”[8]177这对发展根据地经济、从物质上保障战争的顺利进行、冲破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活跃城乡市场以及保障和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四、因地制宜主抓粮食生产
  皖西是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区,属大别山东麓的南北坡,分布有中山、低山、丘岗和平原,地形呈阶梯状。中低山区以林牧业为主,经济落后,丘岗平原区以农耕为主,经济较内山区发达。工业发展落后,整个加工制作行业都是手工生产,且以纺织、推烟、造纸以及茶叶等手工作坊为主。根据地苏维埃政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利用皖西特殊的地理条件,重视农业生产,发展林业、养殖等。在六安、霍山等地,《森林办法》首次提出全民护林义务植树的思想,突出强调对山场森林不许毁坏,不许砍树苗,不得伤害森林或自由强伐等政策规定。不仅保护了森林,更在发展林业和促进林业资源开发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对茶叶等土特产的生产和销售也得到了苏维埃政府的重视,鼓励群众开设药材行和茶麻行,对茶、丝、麻、竹、木、茯苓、桐油和毛皮等组织专门收购和运销。    “民以食为天”。皖西本就是个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农业区,交通不便,加之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致使整个皖西陷入粮食紧缺的境地。“粮食问题,目前是到了非常困难的境地……我们必须领导苏区人民参加生产不劳动没有饭吃,使苏区粮食能自己求其解决才是巩固苏区最好的办法。特委决定举行生产运动周,各级党委处领导群众积极参加生产外,各机关也必须切实执行”。[9]301为抓粮食生产,皖西革命根据地政府“掀起了以解决粮食为中心的农业生产运动,不让苏区土地有一寸荒芜。鼓励农开展互助运动,组织生产队、共耕队等;抓住生产季节,适时发起生产运动周;颁布《生产奖励条例》,开展生产竞赛;派出检查团指导生产,……苏维埃政府以土地、资本、耕牛、农具、种子、肥料帮助农民,并组织耕牛合作社、种子合作社,开办农具厂。”[10]175经过努力,皖西根据地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解决了根据地军民的吃饭问题。
  五、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不同时期,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的变化,经济政策也要求随之改变。皖西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初期,在土地分配的实践中采取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但同时又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政策,进展十分顺利。而后来由于受到李立三“左”倾思想的影响,转而采取了反富农以及没收农民多余粮食的政策,使得部分中农的革命立场发生动摇,引起了农民群众的普遍不满。如六安六区出现了“没收富农的财产,把富农赶上山头去开垦的情况,且认为有剩余的即是富农。”[11]156而在四区三乡第二村的土地分配中,“红军家属分得一等土地,平均每人五斗;贫雇中农分得二等土地,平均每人四斗五升,单身汉则分得九斗;富农分得三等(最坏的)为此,根据地政府及时地重新制土地,平均每人五斗”。[12]158以至于在土地分配中许多农民不敢多要土地和财产。这不仅打击了富农,也损害了中农的利益,动摇了他们的阶级立场。
  为了土地革命能够按照正确地方向进行到底,1931年2月,根据皖西分特临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土地分配做了重新规定。对富农只没收其剩余的土地,且“对富农只征收其大型农具和耕畜;对中农采取稳定的方针,他们有多余的土地,由他们自愿退出来。”[13]159使土地革命再次出现高潮。
  六、依靠群众关注民生
  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过程中,密切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经过土地革命,摧毁了地主阶级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广大贫苦农民获得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六安苏区实行土地分配的区域,当年的粮食收成一般都增加了二至三成。广大贫苦农民尝到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从而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除此,皖西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方针时,切实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在制定累进税则和征收税务的过程中,皖西苏区明文规定对贫农免征累进税,对中农应酌量征收,“认为抽贫农的税是错误的。因为贫农初得到土地革命的利益,一切应用的工具——农器、耕牛、肥料、种子和物质上的一切必需品——家用器具、房屋、油盐、什项等,都感受缺乏,都需要相当的经济购置,如果苏维埃再收贫农的累进税,是加重了贫农的困难。”[14]323据以上分析,“贫农应完全免税;过去粮食累进税的布告上对贫农抽税一条应立即取消;已收了的要退还;未收的绝不收”。[15]324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皖西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戒骄戒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形式主义;要充分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把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要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心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奋斗。

关键字:经济,江西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