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人格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培养实践

论文导读::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
论文关键词:人格教育,人格,人格心理学,心理健康

  1.引言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及研究已取得大量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1】。已有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健康人格教育的比重极小,很少从人格教育的角度入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2-3】;同时,少量相关的实证研究仅探讨了人格教育对心理健康的有效性,而没有提出有效的人格教育方法【4】;心理健康教育多从问题矫正或行为调适而非发展入手,积极干预措施不多【5-6】。本文作者在人格心理学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仅仅通过简单的知识讲授,人格教育的有效性非常有限,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人格教育发挥出更大的功效。笔者曾使用两种不同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方法,并且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素质教育论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检验两种不同人格教育方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有什么样的不同影响,从而从人格教育的角度提出一种较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次实验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选取了河南某高校07级和08级应用心理学专业两个心理学班级87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07级43人作为对照班级,08级44人作为实验班,共进行为期两个学期的实验研究。
  2.2 研究工具
  (1)大五人格量表采用周晖、邹泓根据“大五”人格结构编制的 “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为外倾性、神经质、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
  性。各维度和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73-0.85之间。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共9个因素,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能够较为准确地测查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3 研究程序
  2.3.1前测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采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前测。
  2.3.2 干预程序
  针对对照班,采用传统的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式,即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
  针对实验班,采用杨眉教授的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该模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健康人格模型介绍+核心人格特质训练+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体验论文开题报告。
  健康人格模型介绍:向学生介绍西方人格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这些心理学家包括: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弗洛姆、艾里克森等。教学中,把这些人格心理学家的健康人格观提炼并介绍给学生,向学生提供一个视野非常宽泛的对比参照。 核心人格特质训练:在理论讲授之外,对学生的责任感、共情能力、自信心、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做专门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调动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体验:教学中遵循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和非指导式教学方法。尊重并信赖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学中,把团体咨询的技术用到课堂上,充分利用团体动力,如通过课前短讲、课堂讨论、提问、作业分享、小组活动以及注重此时此地的鼓励、支持与提倡情感表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自己指导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的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能力素质教育论文,课堂上安排了约2/5的操作训练内容,包括各种技能训练,训练中我们还常常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2.3.3 后测
  当学生学习完课程后,再使用大五人格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后测,作为干预后的数据。前后两次测量均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要求独立完成,问卷不记名。
  2.4 分析方法
  用SPSS13.0进行数据处理。
  3 结果
  3.1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大五人格各因子比较
  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见表1。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是否有较大影响?我们以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分类变量,以前测大五人格问卷得分为协变量,以大五人格后测问卷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变量单因素的协方差分析,考察不同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习者人格特征的影响。如表1所示,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大五人格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结果表明,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特征在一些方面有较大影响。
  表1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大五人格问卷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外倾性 前测 33.52±4.1334.13±6.34 4.23
  后测34.22±5.24 4.17 33.27±4.55 5.643.25
  神经质 前测 34.42±4.25 33.43±5.16 5.26
  后测29.52±3.24 5.24* 23.19±4.25 4.58**6.47**
  责任心 前测 36.71±6.2435.23±4.34 5.47
  后测42.35±2.27 5.68* 48.53±6.26 6.27**4.35**
  宜人性 前测 35.42±6.14 34.25±5.14 6.57
  后测41.15±3.26 6.37* 47.33±4.24 5.46**4.39**
  开放性 前测 41.42±4.3542.33±5.14 3.25
  后测42.12±3.25 3.14 41.16±4.17 3.576.58
  注:*:p<0.05素质教育论文,**:p<0.01;下同
  3.2干预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比较
  表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症状自评量表上前测和后测上的得分情况及协方差分析结果
  对照班实验班
  (N=43) t(N=44)t t
  躯 体 化 前测 1.51±0.231.54±0.34 4.21
  后测 1.47±0.34 3.251.42±0.43 4.243.57
  强迫前测 1.62±0.331.59±0.26 3.43
  后测 1.54±0.35 3.651.47±0.35 6.244.65
  人际敏感前测 1.72±0.131.64±0.33 5.13
  后测 1.52±0.23 5.27*1.31±0.25 4.34**4.32**
  抑郁 前测 1.63±0.271.67±0.25 5.13
  后测 1.47±0.24 3.27*1.26±0.35 3.55**2.15**
  焦虑 前测 1.59±0.331.62±0.233.13
  后测 1.41±0.24 4.38*1.17±0.35 5.44**2.35**
  敌对 前测 1.62±0.231.73±0.34 3.53
  后测 1.49±0.24 3.15*1.27±0.35 4.24**2.65
  恐怖 前测 1.52±0.131.55±0.31 2.27
  后测 1.42±0.27 4.621.39±0.55 4.243.65
  偏执 前测 1.54±0.331.51±0.24 5.21
  后测 1.46±0.21 3.171.44±0.25 6.245.16
  精神病性前测 1.55±0.131.57±0.27 5.24
  后测 1.46±0.34 4.511.47±0.56 4.244.55
  SCL-90总分 前测 37.52±11.1738.23±12.14 6.23
  后测 28.22±8.44 4.17*23.227±9.65 5.64**5.26**
  由表2可知,在干预进行之前,两班学习者在SCL—90的各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两班的后测也无显著差异。在其他因子及SCL-90总分上,对照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实验班前后测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两班的后测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p < 0.0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授课方式的干预对于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一定效果。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
  4 讨论
  4.1 两种人格教育方式都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学习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后,在大五人格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的得分都发生了变化,心理健康水平较之学习之前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由此可以看出,人格学课程的学习确实能改变学生人格特征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说明从人格教育入手,通过开设人格心理学课程是完善学生人格和解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建议各高校应重视人格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并将其纳入课程体系,向学生系统进行人格教育。
  4.2两种人格教育模式的教育成效存在很大差异。
  尽管两种不同的干预方式都有一定成效,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素质教育论文,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更大,这说明新的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合理论文开题报告。即讲课、讨论、训练与作业分享合一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自主与开放精神,使他们降低了防御心理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同时,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对健康人格的欣赏与向往,使他们产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动机,也向学生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培养健康人格特质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满足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建立同一性的成长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有助于学生产生幸福感,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4.3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
  研究结果表明,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两班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说明外倾性和开放性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是人格中较稳定的成分,很难通过课程的干预有所改变,神经质虽然也有其生理基础的制约,但通过学习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依然会有显著改变。而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主要是个体为人处事的特质,这两个方面通过后天环境的影响改变较为容易,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两个方面也发生了显著改变。
  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两班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前后测存在显著差异。躯体化属于生理方面的改变,强迫、恐怖、偏执则属于神经症性问题素质教育论文,精神病性则属于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很少出现这三种心理问题,因此也就不存在改变的问题。而人际敏感性和敌对则属于应对人际关系时出现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有所改变。焦虑、抑郁则属于不良情绪问题,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情绪管理技巧,也会有所改变。
  5 结论
  5.1 人格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健康人格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但是,和传统教法相比,健康人格心理学教学模型和教学方法对学习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
  5.2 人格教育对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只能产生部分影响,而非全部。大五人格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的前后测在外倾性和开放性因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神经质、责任心、宜人性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对照班和实验班在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前后测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人际敏感性、敌对、焦虑、抑郁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和展望.心理科学.2007年第2期.
[2]王秋英.心理教育课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第5期.
[3]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第9卷第5期.348-349.
[4]林澍峻.大学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构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8):23-25.
[5]杨眉,等主编.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一种促进心理健康的模式.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6]杨眉:从人格教育入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关键字:教育,河南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