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论文导读: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如下特征:①求真性。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宣传思想道德的新途径和新窗口。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作用,途径
校园文化是社会大文化体系中最富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费论文网。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对此著名学者潘懋元教授曾做过全面的论述。他指出: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智能文化。主要指学术水平及其成果、学科体系;②物质文化。主要指教学风格、文化设施、生活品味、校园营造;③规范文化。主要指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④精神文化。主要指价值体系、教育观念、精神氛围、群体心态。从狭义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根据以上理论我们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全体师生员工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特殊的综合文化,是集体共同拥有的成果。高校校园文化既是意识形态的,又是物质的;既有精神文明的综合效应,又有物质文明的具体展现;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探索与发展;既体现高校的共性特征,又具备本校的个性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如下特征:①求真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指针。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②先进性。校园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②规范性。校园文化的规范性体现在硬规范和软规范两个层次,硬规范是指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等带有强制性的规范,而软规范是指在学校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的校风、学风、考风等不带强制性的规范。④继承性。校园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一个逐渐积累、连续发展的过程,受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时代特征、人们的价值观念、校园内外的环境、学校办学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形成的,因而带有明显的继承性。⑤创新性。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校园文化创新能动性的重要体现。而且,高校历来是不同思想和文化汇集的场所,这些思想和文化相互接触,相互碰撞,相互渗透,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而校园文化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不同思想和文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⑥独特性。校园文化带有本校自身的特色,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思路、培养特色、校风学风等方面有所区别,从而表现出自身独特的个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与功能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
在校园文化的诸多功能中,教育和引导功能是核心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诸方面与既定文化产生认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一是通过传授人类文明,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二是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科学的理想与信念;三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四是通过日常的行为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校园文化影响和渗透到师生的心灵,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同社会的要求和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朝着积极、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校风学风建设的有利保障
首先,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是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外部条件,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有着深刻的影响。整洁、美观、舒适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使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振奋精神,而且能激发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增强动力,提高效率。其次,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施科学的管理,做到按章办事,有据可查,就可以保证校园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运转,更好地协调各个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整个校园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再次,鲜明的精神文化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例如,学校明确的办学定位和奋斗目标,可以使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从而更能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而师生们树立勤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则有利于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另外,浓厚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学生丰富阅历,拓展视野,树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目标。
(三)校园文化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正是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得到熏陶和培养的。高校校园文化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文化,是充满创造活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它能激励置身其中的学生积极探索,增强追求知识的渴望和自觉性,培养求真精神、探索精神、挑战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事业心、时代责任感和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爱,激发创新意识,迸发创新激情,磨砺创新意志,努力学习,敢于拼搏,勇于探索,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学校要成立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提上议事日程,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全体人员所创造的,要在校园内营造“全员共建”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有关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广大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的主人翁作用,增强育人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促进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的形成。
(二)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一方面应着力打造优美、健康的校园环境。教室、图书馆等学生求学求知的场所,应追求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彰显出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生活场所如寝室、食堂等要力求洁净、卫生,给学生以温馨舒适的感觉;绿化区的花草树木要注重层次性、季节性和多样性,时刻给学生以清新自然、生机蓬勃之感;校园内的雕塑要积极奋进,给学生以鼓舞、启迪,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教室、走廊和广告栏的标语、名言、警句要简洁有力,给学生以激昂奋进的斗志;路标和楼名既要注重文化底蕴,又要突出学校精神,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通过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鼓舞学生的意志,振奋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美化校园。如开设劳动课、义务植树、承包绿化小区、寝室文化设计大赛、校徽、路标设计大赛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美的意义,自觉加强劳动观念、培养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三)加强校园舆论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校园网、校报、广播、电视台、宣传栏、图书阅览室等是引导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对于舆论阵地的建设,要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还应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求来加强自身建设。例如,校园网络文化已全方位走进大学生的世界,塑造着大学生新的精神生活。高校应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之中,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宣传思想道德的新途径和新窗口。免费论文网。通过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借助校园网了解信息,发表作品,参与讨论,交流经验,发挥校园网引导人、教育人和服务人的功能。免费论文网。同时,还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监督和管理,及时清除网上不良言论,消除垃圾文化的影响,优化网络文化环境。
(四)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应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构建一支学术水平高、学科构成合理的专家学者队伍,在学术讲座、科技交流和科学研究中切实发挥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可以利用国庆节、“一二·九”纪念日、开学典礼、成人宣誓仪式等重大活动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还应注重文理交融,对理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要适当开设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课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五)开展课外文化体育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利用各种契机,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状况,广泛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举行数学建模竞赛、程序大赛、创新制作大赛、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等科技活动;举行文化艺术节、青年歌手大赛、服饰美大赛、主持人大赛、书画和摄影作品展等文化艺术活动;举行学生体育节、广播操比赛、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类体育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支教,“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锻炼才干、接受教育,陶冶品性,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高雅的审美情趣、团队精神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高洪等.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5-03-03.
[3]李淑丽.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关键字:教育,北京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