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简析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
论文摘要: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迫在眉睫,高校间的竞争实质上表现为校园文化之间的竞争的时代。本文从高校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现状和大学生创新精神不足这一现象出发,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部分原因。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进行思考,探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引导大学生加强创新精神意识,激励大学生在现实中实践创造力,从一定程度上给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提供了参考价值。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创新精神,第二课堂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段话道出了创新精神对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指明了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而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发展对大学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实现现代大学功能而形成的大学生自觉的行为过程。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大学先进文化的引领,需要大学提供与之相适应甚至适当超前的科学技术支持、先进的思想理论支持和人才支持,而这些都要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点。鉴于此,笔者就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展开讨论。
  一、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影响
  目前,从大学生创新精神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与情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倘若学校校园文化活动氛围不浓厚,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够重视,学生将被束缚于现存的教育观念中,没有自我发展创新精神的意识,在这样的氛围下如何谈创造力呢?校园文化活动是最能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空间。若没有第二课堂活动,在现有的课堂中无法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因此,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作为载体,只有这个平台搭建好了,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
  二、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鉴于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及其特点,本研究认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展”即:展望前景——展开活动——展现风采——展示成果。
  (一)展望校园文化活动对创新精神培养的前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
  高校共青团一定要注意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意识,有意识地转变校园文化活动方式,建立具有高创造力的第二课堂。在平时工作中深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并将新思路和发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怀疑精神和创造力思想,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因此教师要展望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创造性,规划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愿景图,使全校师生重视并能实施。
  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光从学校、教师的需要出发,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应该做哪些活动,更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一定会喜欢这些活动。将培养目标与现实联系起来,对于可能需要引起学生思考的地方要做好标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愿景、让学生自主激发。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被活动吸引,在活动进程中,采取头脑风暴法,鼓励标新立异,让学生多提意见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展开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第二课堂活动,践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要充分体现专业性和独创性。要选择能吸引学生并发挥创造思维的活动来举行,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孕育于高校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因此学校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社团与有关机构的合作,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张显云、李德平,2008)。如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外出开展调研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丰富了校园的文化氛围。
  高校教学应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鼓励积极展开诸如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新杯”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提供可行的途径。“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创业计划、发明制作以及各类学术性论文等形式的竞赛,将更能发挥创造性;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更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而成立的,值得倡导。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开辟多种科研渠道,吸收学生参加教研室的科研工作,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展现富有高创新精神学生的风采,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榜样效应
  不少教师和学生在各种各样活动或竞赛中获得奖励,如发明制作获得国家专利、创业实践成功者、在全国“挑战杯”中获得优异成绩者等等,高校应该重视对高创新精神者榜样效应的激发,在最有效的时期及时展现风采,可以是海报宣传、专场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不仅体现学校对他们思维能力的肯定,鼓励他们今后更努力去创造更有价值的财富,这就给广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作用。
  (四)展示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延续性
  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学生能力发展的一座风向标,更是大学精神的有力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中任何高创造性的活动都有优秀成果,成果是检验活动成效的外在直接标志,如果不展示成果,将失去了原本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 因此优秀成果的展示,并给予适当物质及精神奖励,这是一种激励作用,更强化了创新精神培养的延续,也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让具有高创新精神学生带动普通学生一起成长,是一条便捷的、有效的培养途径。
  三、大学生培养自我创新精神的策略探讨
  (一)组织建设各种创新性质的社团或者实践活动
  当学校提供给我们便利条件建立关于创新精神的社团组织时,应该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站起来组建社团,组建社团、发展社团均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发挥创新性地规划团队、策划开展相应活动,均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同时社团有关负责人可以社团的名义积极组织参加各种新颖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关于国际问题、学习问题、社会民生问题等研讨会,可以增进交往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模式
  科研活动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心理学研究表创新思维技能训练能使个体思维超越一般知识经验水平的创造力、活跃的状态,真正具备创新精神的思维模式。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对感兴趣的课题,寻找相应的导师,先独立思考选题的意义和创新点,再向老师请教,独立思考摸索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精神培养的过程。也可以组织参加学术沙龙活动,扩大知识面、求知欲和创造力,开拓科研思路。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又可接触更多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真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如果能够接受这些思维形式的训练,创新精神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发挥。
  四、结论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长期任务,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性,从“四个展”出发,建立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体系,研究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机制。作为大学生,必须调动积极性,努力实践,激发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黄文明.论高校德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2):111-112.
2 于文阁.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6(3):106-107.
3 马骁.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途径[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2):86-88.
4 王金瑶,来明敏.探索抑制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J]. 高等农业教育,2001,2:19-21.
5 王立忱,杨秀珍.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J].教育科学,2001,8:6-7.
6 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J].因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12(6):36-39.
7 庞学光.创造力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4):12-17.
8 张永宁,杜金亮.创造力研究与创造力人才培养综述[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6):92-95.
9 张显云,李德平. 创新教育理念培育创新人才[J].中国成人教育,2008,5:24-25.
关键字:教育,山东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