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实践
论文摘要:选取福建省1990—2008年的数据,分别基于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建立城镇、农村居民消费模型,并对其进行检验比较。结果表明,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并且持久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高于当期绝对收入。对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而言,持久收入假说模型优于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且解释力强;而对于农民消费行为而言,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优于持久收入假说模型但解释作用有限,提示两种假说的结合可以弥补绝对收入假说的不足,从而有效解释农民消费行为。
论文关键词: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实证检验
  一、引言
  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绝对收入假说及相应的消费函数。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基于1869—1938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数据对该假说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边际消费倾向并未出现凯恩斯所描述的递减现象,而是等于平均消费倾向且长期保持不变。人们将这一理论与经验事实的矛盾称为“消费之谜”。围绕着“消费之谜”,经济学家们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消费理论,其中颇具影响力的有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senberry)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JeromeI.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等。这些理论在指出绝对收入假说缺陷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西方经济学的消费理论。
  现有文献对绝对收入假说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实证研究,但对其后产生的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的实证检验较少。对此,本文选取福建省1990—2008年的数据,对城乡加以区分,分别运用这两种假说建立城乡居民消费模型,并有所创新地进行相对误差检验,使其帮助我们判断两类假说模型的优劣。由此得出的结论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和把握消费行为,并可以为政府科学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参考。
  二、相对收入假说模型及其估计
  (一)理论简述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相对收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一个消费者或一个消费集团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地位或比重是否发生了变化,它强调相对收入提高的消费者或消费集团对相对收入低的消费者或消费集团有示范性,而相对收入降低的消费者或消费集团的消费行为具有攀比性。二是强调过去时期的收入,尤其是相对于现在收入的过去高峰收入。该假说认为,过去的高峰收入对现期消费支出有重要影响:当收入提高时,消费支出随之提高;当收入减少时,消费支出只是有限地减少,形成“能上不能下”的棘轮效应。
  反映消费者行为的示范性与攀比性,可用式子表示:C/Y=a+b(Y(___)/Y)
  反映消费者行为的不可逆性与棘轮效应,可用式子表示:C/Y=a+b(Y/Y)
  将以上两个式子两边同乘以Y,便得到相应的消费函数。
  相关性与示范效应:C=aY+bY(___)
  不可逆性与棘轮效应:C=aY+bY
  Y(___)为消费者所处消费集团的平均收入水平,Y为消费者在t期的收入,Y表示过去的高峰收入,C即t期的消费支出,C/Y为平均消费倾向,a、b、a、b为待估参数。
  利用1990—2008年全国及福建省的数据进行估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为Y(___),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Y,福建省城镇居民或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C。需要注意的是,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1990—2008年保持连续增长,因此过去的高峰收入Y就成为上期收入Y。
  (二)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
  反映攀比性与示范性的消费函数为:
  C=0.560266*Y+0.162691*Y(___)+0.963118*AR(1)(1)
  (2.193622)(0.630946)(7.878700)
  R=0.998127F=3730.439D.W.=1.545797
  模型表明,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则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0.162691元,这同相对收入假说中的攀比性描述一致:当福建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变而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时,福建城镇居民的相对收入是下降的,由此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平均消费倾向将提高。另外,参数估计值0.162691相应的t检验值未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说明消费者所处消费集团的平均收入水平对消费者当期消费支出的解释力不强。
  反映不可逆性与棘轮效应的消费函数为:
  C=0.747719*Y-0.043114*Y+0.941646*AR(1)(2)
  (4.697678)(-0.230090)(8.095488)
  R=0.997816F=2969.852D.W.=1.527754
  表明,福建城镇居民过去高峰收入每增加1元,使其消费支出减少0.043114元,这符合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的理论描述:人们在收入高峰时期形成的消费习惯难以改变,当现期收入减少时,他们的消费支出有限地减少。由于消费的不可逆性,本期的平均消费倾向取决于本期收入和过去高峰收入的比率,根据C/Y=a+b(Y/Y),本期收入越高,相应的过去高峰收入越低,消费倾向就越低,即消费支出C随着Y增加而减少。值得注意的是,Y前系数0.043114的t值未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过去高峰收入对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不显著。
  (三)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
  反映攀比性与示范性的消费函数为:
  C=0.479133*Y+0.346087*Y(___)+0.878670*AR(1)(3)
  (1.813195)(1.003106)(5.636539)
  R=0.996736F=2137.465D.W.=1.164057
  估计结果同攀比性描述吻合,但Y(___)对当期消费的影响不显著。
  反映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的消费函数为:
  C=1.116537*Y-0.431165*Y+0.906297*AR(1)(4)
  (9.618119)(-3.315370)(4.488593)
  R=0.997695F=2813.613D.W.=1.828211
  表明,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其中1.116537元用于消费支出,这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但估计结果符合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的理论描述。
  (四)初步比较
  1.攀比性与示范性消费函数
  比较(1)、(3)两个模型可知,相对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同城镇居民相比,更易受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
  将方程(1)、(3)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
  城镇居民:C/Y=0.560266+0.162691(Y(___)/Y)
  农村居民:C/Y=0.479133+0.346087(Y(___)/Y)
  Y(___)/Y为全国人均收入和福建省居民收入的比值。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波动引起Y(___)/Y值的变化,从而引起福建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同样,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引起福建省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的变动,但前者受全国收入水平变动的影响更大。
  2.不可逆性和棘轮效应消费函数
  由(2)、(4)这两个模型可知,相对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747719,而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参数估计值不合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他们过去高峰时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高于城镇居民。
  将方程(2)、(4)两边同时除以Y得到
  城镇居民:C/Y=0.747719-0.043114(Y/Y)
  农村居民:C/Y=1.116537-0.431165(Y/Y)
  表明,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受过去高峰收入和现期收入比值Y/Y的影响,两者呈负相关,并且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受过去高峰收入和现期收入比值的影响程度高于城镇居民。
  三、持久收入假说模型及其估计
  (一)理论简述
  持久收入假说的主要观点是,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多少是由持久收入决定的,并非取决于短期收入水平。消费者在t期的收入Y是持久性收入Y与暂时性收入Y之和,在t期的消费支出C是持久性消费支出C与暂时性消费支出C之和,并且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持久消费与暂时消费、暂时收入和暂时消费均不存在相关关系。于是,根据持久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模型为:
  C=aY
  a是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对Y的估算,本文采用巴拉(Bhalla)提出的估计公式:
  Y=0.437*Y+0.323*Y+0.24*Y
  在对福建省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中,分别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作为Y以估算Y。
  (二)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和比较
  城镇、农村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结果分别为:
  C=0.775479*Y+1.288599*AR(1)-0.412032*AR(2)
  (28.15477)(5.106023)(-1.642402)
  R=0.997086F=2053.139D.W.=1.803243
  C=0.812424*Y+1.522718*AR(1)-0.758425*AR(2)
  (40.55613)(8.607058)(-4.326687)
  R=0.995104F=1219.430D.W.=1.636246
  观察城乡两个模型发现,二者的持久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弹性均较大,接近0.8,且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更大。这说明收入特别是持久收入的提高无论对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更大。
  四、对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一)检验方法
  检验的思路是,针对每一个理论建立的消费函数,对城镇和农村居民加以区分,先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解释变量Y,带入相应的城镇居民消费函数,得到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值,再用同样的方法得到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估计值。然后将得到的同对应年份消费支出的真实值C进行比较。对估计值和真实值的比较,用相对误差这一概念进行量化分析:
  相对误差=
  将得到的相对误差值按照£1%、£5%、£10%、£15%,£20%、>20%五个临界值进行分组统计。评判标准是:较小的临界值说明相对误差越小,模型性质好;临界值相同时,若A模型相对误差的数量多于B模型,则认为A模型优于B模型,用“A>B”表示。
  (二)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分别对相对收入假说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真实值和估计值进行比较,得到下列图表:
  
  图1相对收入假说“示范性攀比性”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2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3相对收入假说“示范性攀比性”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4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三)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
  分别对持久收入假说下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真实值和估计值进行比较,得到下列图表:
  
  图5持久收入假说下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图6持久收入假说下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真实值与估计值对比
  (四)检验结果综合比较
  将上述检验结果进一步整理,得到下表:
  表经典消费理论检验结果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数量百分比)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数量百分比)

临界值

相对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

相对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

攀比示范

棘轮效应

攀比示范

棘轮效应

1%

0.00%

17.65%

35.29%

22.22%

5.88%

5.88%

5%

33.33%

41.18%

58.82%

61.11%

58.82%

41.18%

10%

50.00%

52.94%

64.71%

72.22%

70.59%

70.59%

15%

77.78%

82.35%

70.59%

88.89%

94.12%

82.35%

20%

100.00%

100.00%

88.24%

100.00%

100.00%

82.35%

>20%

0.00%

0.00%

11.76%

0.00%

0.00%

17.65%


  对于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而言,在£1%、£5%和£10%的临界值下,持久收入假说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攀比示范效应模型。 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函数检验结果而言,取£1%或£10%的临界值时,相对收入假说攀比示范效应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模型=持久收入假说模型;取£5%的临界值时,相对收入假说攀比示范效应模型>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模型>持久收入假说模型。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
  对于福建省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而言,持久收入假说模型的检验结果好、解释力强、估计效果佳。相对收入假说棘轮效应消费函数和攀比示范效应消费函数,其参数估计值具有合理的经济意义,但解释变量(消费集团平均收入、过去的高峰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有限,另外,消费支出估计值与真实值存在一定差距。综合上述几个因素可以认为,相对收入假说对消费者的实际消费支出有一定解释力。
  对于福建省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而言,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建立的反映攀比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消费函数的检验结果较好,但消费者所处消费集团的平均收入和过去的高峰收入这两个解释变量对消费者当期消费支出没能发挥足够的解释作用。而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检验结果不佳,消费支出估计值与真实值的比较结果比预期差,说明运用该理论分析消费者消费支出,除了考虑持久收入,还要考虑其它更多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
  综合前文对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的估计、经济意义检验、统计检验和相对误差检验,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收入是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经典消费理论对作为解释变量的收入有几种不同的定义,但无论是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还是持久收入假说,都将收入作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关键。通过观察参数值笔者发现,收入的绝大部分均被用于消费支出,且消费支出和收入总呈正相关,同时统计检验证明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很大。在相对收入假说模型的估计中,过去高峰收入和消费者所处消费集团平均收入均无法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加之参数估计值存在经济意义不合理的问题,说明将它们作为解释变量不合理,收入才是消费支出的决定性因素。
  2.消费支出还受收入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前文表明,福建省城镇居民持久性收入的77.5479%用于消费,农村居民持久收入的81.24%用于消费支出。观察绝对收入和持久收入前的参数值,城镇居民当期绝对收入增加1元会增加0.635452元的消费,而持久收入增加1元会增加0.775479元的消费,后者大于前者。比较农村居民当期绝对收入消费倾向和持久收入边际消费倾向,也得出相同结论。因此,与当期绝对收入相比,持久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程度更深。
  3.相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结合能有效解释农村居民消费行为
  绝对收入假说认为,低收入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者。农村居民的收入显然低于城镇居民,根据该假说,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应该高于城镇居民。前文基于持久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估计结果符合该结论,但基于相对收入假说消费函数的估计结果却与之相悖。笔者认为,相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可以分别解释农村居民在长期和短期所表现出的不同消费行为。在短期,由于更大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压力,农民会将当期收入相对较多地进行储蓄;而在长期,农民的持久收入总低于城镇居民,长期持久收入的大部分不得不被用于食品、衣物、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因此表现出更高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的结合可以弥补绝对收入假说的不足,解释“消费之谜”。
参考文献
1 梁东黎.宏观经济学(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2.
2 李武.基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24(6):67-69.
3 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1-44.
4 潘文卿,李子奈,高吉丽.计量经济学习题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1.
关键字:金融,福建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