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
论文摘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论文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从1848年英商东方银行(丽都银行)在上海外滩开设营业机构起的近一百年间,上海曾经作为东亚闻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旧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其他金融活动的聚集地而被世人所关注。近年来,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经济、金融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金融业对上海的贡献已很显著,3300多家金融机构使金融服务业成为上海第三产业的“领头羊”,占上海GDP的比重已达15%,上海已成为中国大陆最具规模,辐射能力最强的金融中心。进入21世纪,上海这一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行金融市场化与开放化,尽快完善提高金融中心的各项功能。目前,上海是中国内地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也是国内各类金融机构最集中的地区,拥有以陆家嘴和外滩为中心的全国最大CBD(中央商务区),以及国内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证券和保险市场,其住房抵押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白银市场(甚至黄金市场)是全国最规范的交易中心。
  上海,是全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368万,仅次于东京、纽约、墨西哥、孟买,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量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的港口城市中,上海的港口腹地优势最显著,经济辐射范围也最广泛。上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无论是向北、向南或向内陆腹地广阔,其辐射的范围较东部沿海主要的大中心城市天津、广州要大得多。地处长江入海口,属河口型海港,又是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长江干线航运是中国南方东西交通的大动脉,是唯一被称为中国黄金水道,河运价值居全国首位;沿海航线是我国南北的主要内海运输干线之一,远洋航线是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目前中国沿海和长江的运输成本比铁路的运输成本低,交通运输优势于全国之首,是中国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
  上海居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工业基础是居全国第一,海外资产沉积深厚,以宁、浙、为依托,华东为腹地,是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GDP总量点全国的1/4,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金融自然聚集的内生动力较珠三角洲和环渤海更强劲。目前,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相对健全,各类金融机构和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同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已经初步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上海的国际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城市,140年前就是亚洲金融中心,金融历史较香港深远。上海在30年代奠定的远东国际金融中心的辉煌历史、开放型城市的特殊地理位置与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是上海成为APEC金融中心天然的优势资源。上海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就已十分突出。在建国后的西方封锁和关闭,交易功能丧失中断长达40年之久,目前拥有中国大陆境内最完整的全国金融交易体系,证券市场规模在世界排名第十位。
  在经济总量方面,上海在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贷款总额等多个指标上都高于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一。上海的GDP总量是北京的GDP总量的1.7倍,是深圳GDP总量的2.2倍,上海具有带动全国经济的巨大动力。北京由于是内陆城市的原因,在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中缺少水路运输。比较港口城市的上海、深圳,缺少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最重要的自然条件。北京在2003年落后于深圳。北京需要在改善投资环境上做更多的努力,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圳的人口总数增长迅速,已突破500万人大关,但总量上还不到北京、上海的一半。目前,中国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东部地区,这就使中国东部的金融是服务产业集聚问题极为突出,90%的经济主体也是集中在东部中心城市。所以,上海金融集聚的程度最高,各类金融机构和高端金融人才‘集聚,同时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已经初步具备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
  二、建设目标、模式及步骤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这是我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党中央对上海的希望和要求。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市场功能进一步增强。目前,上海金融机构总数已有730多家,其中,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超过360家,获批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2家设在上海。与此同时,上海成为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交额占全国的2/3,在全国直接融资总额中的比重超过90%,期货市场成交额占全国的66%。
  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模式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选择的是国际国内金融活动融合,以服务国内市场为主,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的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金融市场。即使上海融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格局之中,也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睽诸国际国内实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必须是“国内金融中心发展+离岸金融中心的前期”,发展国内金融中心是为了增强它的筹资融资功能,而建立名义离岸金融中心是为了突出上海的国际资金交易功能。
  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步骤明确为“三步走”战略:“5年打基础,10年建框架,20年基本建成。”2005年以前,努力实现“四个基本确定”的目标,即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优化作用;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基本确立公平、公正、公开的金融发展环境。到2010年,实现“四个基本形成”的目标,即基本形成适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以具有国际性影响的金融控股集团为核心、中外资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基本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中心;基本形成符合国际惯例、规范有序的交易制度和法律体系等金融发展环境。到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与我国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影响相匹配的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使上海成为国际资本集散地和全球资金交易所,并开始向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三、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竞争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现代化发展全局的高度制定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标志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最终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确立以来,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的酝酿和实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逐步由宏伟的战略构想变成清晰的战略规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步骤、阶段目标、突破方向、路径选择等逐渐明确。因此,一直以来上海获得了政策支持的优势。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大多借助于政府推动而得以崛起,自发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后续发展也离不开恰当政府的政策支持。近代以来,曾有多个国家和城市提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但最终成功的只是少数。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自1992年开始,上海金融发展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处在市场的雏形阶段,不仅金融机构的数量分布上总量很少,主要是刚从人民银行分支独立出来的专业性银行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而且结构很不合理,金融活动主要集中在银行存贷款业务上,而证券保险业务尚处于孕育之中。另一方面,当时的金融资源配置仍从属于政府的宏观调节,很难想象这样的金融系统能够发挥多大市场融资和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央政府一系列重大政策的支持下,上海国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形成。
  2004年2月,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以及要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中心的目标。2006年11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目标,并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提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实现“四个率先”,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建设。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指出,要“适应我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后一个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是突出“五个重点”、实现“一个聚焦”。突出“五个重点”,即是:积极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夯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集聚金融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实现“一个聚焦”,就是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不断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具体措施是坚持“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的基本思路,即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环境为重点,不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前上海已经逐步奠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关键字:金融,上海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