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高校体育教学问题略谈

论文导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为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具体地考虑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并于当年试行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此《纲要》在对高校体育的课程性质上明确表明: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身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进行素质教育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由此看出《纲要》中的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其指导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将体育与素质教育及全面发展的人联系在一起,标志了高校体育教育人文意识的觉醒。由于在新的《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面临许多难题与困惑,如体育观念因循守旧,课程体系内容固化,教学过程单一,大中小学“一贯制”的体育课程形式等,使得从《纲要》试行几年来的效果来看并不乐观,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对体育教学中的人文因素关注欠缺的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出台,为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要求高校体育教学应具体地考虑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实际需求。在《纲要》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地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然而在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多数高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在原来的竞技项目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群众体育及健身体育等的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反映出了高校体育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增强,但由于其核心教育思想并没有实质的改变,在体育教学任务方面仍然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忽略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这种体育教学改革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真正系统地将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贯彻在教学实践中,因此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缺乏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所谓主体性人格,是指人作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和独特的个性品质。其基本品质表现为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就是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是以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根据,在尊重学生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自主、自律、能动和创新等品质的社会主体。免费论文。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体育实际需要对于教学的主导性;二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独立和创造性。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张扬个性,促进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还原体育本质,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就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在现实体育教学中,由于选项课的出现,多数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开设学生喜欢的课,满足学生的上课需要,使得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了相对自由选择的机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上课内容,学生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张显。免费论文。但受原有的课程本位的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基本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学手段也是鲜有创新,在课堂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没有得到真正充分发挥。
  三、缺乏对学生在校期间自我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体育课课时是两学时。然而这一周一次体育课的运动量根本满足不了学生们强身健体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自我锻炼的意识和进行自我锻炼习惯,而事实是现在高校中很多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长期坚持参加课外自我健身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曾在2000年国家体育局对大学生体质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于是于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高校大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为《标准》。此《标准》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方面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定。由此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体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是解决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的关键所在。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保证其增强体质的前提条件,有32.2%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有35.2%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有32.6%的学生极少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在课外其它时间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而同样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极少和从不参加体育锻炼,这是要引起相关部门和体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的。导致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存在这样那样的原因,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近些的各高校大量扩招使得现有体育教学设施的严重匾乏以至影响到课后体育的实施,同时场地不足也造成学生没办法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最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淡薄和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的缺乏是导致他们大多数不能在课外长期坚持体育锻炼。这主要源于目前大多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中仍片面强调体育增强体质的目标,强调技能的掌握,并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思想放到首位,缺乏对学生自我健身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因此,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同时,向学生传授健康意识和自我健身思想,使学生树立起自我健身意识,传授一定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校期间的自我健身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离开校园后进行终身体育关键因素。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总结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体育从属于教育,其主要功能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使人身体健康和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拥有好身体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其本质属性是教育性与国家性。免费论文。因而高校的体育目标更多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注重“三基”和集体主义、协同思想与进取精神的教育,强调体育的社会功能与政治作用。正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体制过分地强调了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追求把个体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掌握一定技能的人,把体育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理解为传授知识而存在的体系,从而使得体育所担负的责任就是培养一大批身体强壮的青壮年来为社会服务,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也就成了一个培养场所,体育在人们的观念中就只是简单的“身体教育观”,并且这种观点在人们心目中己经是根深蒂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没有可供选择的余地,只能够沿着铺好的道路向前走,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师徒相传”的接力赛式的人才,忽视了人的个性张扬和人格的完善,学生的感知、认知、精神、情感、意志、愿望等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较为片面的结果,只把体育看作是同人体生理活动有关的事情,体育只是一种达到社会、政治、经济等目的手段,即体育为政治服务,忽视了人的身心和谐对于生命健康的价值,忽视了体育“以人为本”的人本属性。
  
参考文献:
[1] 左海燕. 2008奥运理念对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J]. 甘肃科技, 2010, (02) :207-208,212
[2] 高斌, 秦纪强, 费战斗. 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与改革研究[J].内江科技, 2010, (01) :49,8
 

关键字:社会科学,甘肃,临夏,和政县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