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银行借款与债券筹资探讨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筹资主要依靠银行借款,作为现代企业基本融资渠道之一的企业债券筹资始终发展缓慢。本文针对银行借款与债券两种筹资方式,比较各自的优缺点和选择过程中应把握的基本原则,指出企业应适当选择债券融资,并提出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的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银行借款筹资,债券筹资,筹资建议
  一、企业为何青睐于银行借款
  中国上市公司负债构成的部分分析
  

比率

短期借款占负债总额比率

长期借款占负债总额比率

应付债券占负债总额比率

2006年末

33.87%

17.07%

11.70%

2007年末

28.92%

16.55%

3.64%

2008年末

28.21%

17.71%

3.87%

2009年末

26.09%

19.48%

5.16%

2010年末

21.44%

19.08%

4.73%

五年平均

27.706%

17.978%

5.82%

(数据来自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从上表中可看出,银行借款五年平均是45.684%,明显高于应付债券五年平均值5.82%,银行借款融资是债券融资的8倍。而且应付债券除了2006年超过10%,另外四个年度均为单数。可以看出2010到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举债主要选择银行借款,很少选择发行债券这一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借款的优点与债券的缺点以及其他因素决定的。
  (一)银行借款的优点
  1.性质差异。首先,银行借款属于柔性负债,偿还起来有延缓的空间.目前中国规模大,业绩优秀的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或是国有控股企业,亦或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或行业,都有相应的政策倾斜,如果银行借款到期不能偿还,会有延迟付款的空间,最后偿还不了,国家会给出一些优惠解决办法,或者冻结,划拨应还帐款,抵押,变卖,拍卖企业所有物之类;其次,债券属于刚性负债,购买者是自然人,法人或是组织,即社会大众,其购买对象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分散性,群体性,同质性等特征.这一特征决定债券必须到期还本付息。
  2.银行借款与发行债券相比,借款速度快、手续较为简便,借款弹性较大,资金成本较低.不必公开企业经营情况。
  3.银行借款,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和企业倾斜度比较大,可以获得较大数额的借款。
  (二)债券筹资缺点
  1.企业没有吸引力。利用债券筹资,企业要在约定期限内对债权人还本付息,利率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筹资时间短,往往出现企业还处在投资期,就需要偿还债务的局面,因而对企业没有吸引力。
  2.限制条件多。发行企业债券审查严格,2005年10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的证券法>>第十六条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三千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六千万元;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四十;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筹集的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债券的利率不超过国务院限定的利率水平;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条件等.另外,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必须用于核准的用途,不得用于弥补亏损和非生产性支出。
  3.筹资风险高,企业只重视筹资,不重视还债的情形时有发生,造成信企业誉缺
  失,失去投资者信任,对企业债券产生不良影响,使企业筹资举步维艰。
  4.成本高于银行借款。一般情况下,通常企业债券采取自办发行或者委托有关金融机构代办发行的方式,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具体来说,债券发行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债券票面利息,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它与债券面额和期限成正比;二是发行债券过程的有关成本,如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宣传广告费,律师费,担保抵押费用,信用评级和资产评估费用等等。
  (三)其他因素
  1.大多数企业已形成惯性思维,墨守成规。缺乏创造性财务管理观念。
  2.我国企业债券发行的管理体制比较严格,企业债券的司法监管体系不完善。
  3.监管体制、法制环境、市场运行机制、企业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现行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对企业来说,银行借款是优于发行债券的选择。但是,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企业用资项目、资金规模都发生了变化,筹资多样化以降低财务和经营风险,企业应多运用债券进行融资。
  二、为何企业要多运用债券融资
  在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债券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来讲,公司发行债券可以受到更少的限制。然而我国债券发行规模与发达国家有明显差距。资本市场产品结构的失衡已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中国国债与企业债券占GDP比重(单位:亿元)
  

时间

GDP

国债发行额

国债发行额占GDP比例

企业债券发行额

企业债券发行额占GDP比例

2006

216314

8883

4.11%

3938

1.82%

2007

265810

23139

8.71%

5058

1.90%

2008

314045

8558

2.73%

8435

2.69%

2009

340902

17929

5.26%

15864

4.65%

2010

401202

19778

4.93%

15491

3.86%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中可以看出,尽管2006-2009年中国国债与企业债券发行量在增加,但是,占GDP比重依然较小,国债总体上发行规模大于企业债券,国债占比缓慢增长中有波动(2008年),企业债券占比五年平均不足3%,特别是2006年,2007年不足GDP的2%。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中,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已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企业债券的融资额度通常是股票市场的3~10倍。美国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良好,与银行信贷市场平衡,金融体系的多样性分散了金融风险,保持了经济的活力。同时西方学者认为,不发达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过度依赖银行的金融体系是脆弱的。因此,我国也应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防范与分散金融风险。具体原因归集如下:
  (一)多样的债券利率可以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评级公司对不同公司发行的不同债券作出不同的信用评级,对应多样的债券利率可以适应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而且,近年货币政策放松,央行在《201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今年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在总量适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调节好货币信贷供给,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少1.11万亿元。从结构看,债券融资等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政府债券也在进行,例如2011年11月,22亿元深圳市地方债在银行间债市顺利完成招标。至此,经国务院批准的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四地地方政府试点自行发债已全部完成。
  (二)债券融资在财务上具有许多优势
  债券融资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在国际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债券融资比股票往往更受企业的青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企业债券融资同股票融资相比,在财务上具有许多优势。
  1.债券筹资方式是任何有收益的企业都能采用的,利用企业债券筹资,是一种直接融资手段.它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家投资计划中资金不足的压力,而且对满足国民不断增长的投资欲望有积极作用。
  2.我国规定,债券利息可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可享受税前付息的优惠,因而对企业积累影响较小。
  3.发挥财务杠杆作用。所谓财务杠杆是指企业负债对经营成果具有放大作用。股票融资可以增加企业的资本金和抗风险能力,但股票融资同时也使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增加,其结果是通过股票发行筹集资金所产生的收益或亏损会被全体股东所均摊。债券融资则不然,企业发行债券除了按事先确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利息外(衍生品种除外),其余的经营成果将为原来的股东所分享。如果纳税付息前利润率高于利率,负债经营就可以增加税后利润,从而形成财富从债权人到股东之间的转移,使股东收益增加。
  4.保障股东控制权。债券持有人无权干涉企业的管理事务。因此。发行企业债券不会像增发股票那样可能会分散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
  5.便于调整资本结构。罗斯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企业的价值与负债率正相关,越是高质量的企业,负债率越高。
  三、企业利用债券筹资的建议
  (一)国家角度
  1.逐步降低企业债券发行门槛,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发行制度的转变。“十一五”“十二五”期间企业债券发行门槛逐步降低,一是现行的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制逐步向核准制转变,监管机构只需对合规性进行审核,不介入具体事务。这意味着企业债券的发行将由市场决定而不再由政府审批。二是放松直至取消企业债券发行的额度控制。在符合市场规则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发行并能及时兑付,应给其扩展规模的机会。三是放宽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用途,在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同时,可以用于调整财务结构、资产重组等其他用途。通过建立市场化的发行管理机制,使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由企业发债募集资金的用途、是否有担保等因素,集中转向监管发债企业是否严格真实地进行了信息披露,由市场去自行衡量债券本身具有的风险,这使得中、小型企业也有机会发行企业债券,同时,也会提高市场主体的定价能力,使得企业债市场的收益率曲线更完善。
  2.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企业债券利率,应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双方的博弈。在健全债券市场运行机制的条件下,逐步实现企业债券利率的市场化,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过于僵化的限定企业发债利率,既增加了发行风险,又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不利于企业债券融资的健康发展。利率市场化的逐步进行,可以有效熨平企业债券市场的波动。用利率水平的高低来量化债券风险,根据风险大小、债券投资级别的高低,推出不同的收益率,吸引不同类别的投资者,增加整个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吸引力,促进企业债券融资作用的发挥。
  3.发展信用评级机构,改进信用评级方法信用评级制度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债券融资的前提和条件。企业信用等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债券的融资成本及发行的成败。投资者判断某种企业债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最重要的依据。过去,企业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体系不健全,评级技术相对落后,评级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差,缺少对发债主体的信用动态跟踪,不能及时针对发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修正其信用级别。今后应尽快建立科学、有序的资信评级制度,规范评级市场,大力发展信用评级机构,逐步培养具有相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信用评级公司,提升信用评级的质量。
  4.不断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为促进企业债券融资的健康发展,应不断完善企业债券监管制度,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债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降低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原则,强调依法监管,保证监管的权威性、强制性、一贯性和有效性。防范各种投机和欺诈行为,避免市场陷于无序、混乱的状态。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力争实现监管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合理设计企业债券市场监管组织体系的结构,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提高监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实现对企业债券市场的有效监管。
  5.深化国企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等,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是发展、壮大企业债券市场的最关键环节。只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真正市场主体,才能转变"重股轻债"的观念,才能真正承担债券融资的风险与责任。
  (二)企业角度
  1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这一契机,转变传统观念,创新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意义。在企业的外源资金来源中,要切实树立以债权融资为主,债券市场为主,信贷市场为辅的理念。
  2企业发行债券不仅关注品种选择,期限确定以及利率水平,还需安排发行方式,合理选择发行方式是提高发行成功率的保证条件,因此企业应根据资金缓急程度,做出恰当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2005,10
2 中国统计年鉴. 2006- 2010 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
3 姜作勇,胡建阳.辽宁省经济发展融资战略与对策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09.
4 刘晓潘.现代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对策选择.现代商业.2008年第35期
5 董文曜,孙兆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筹资的探讨.企业经济. 2004年第1期
6 何德旭. 关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的思考.中央财大学报. 2002,4
7 杨建国.关于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几点思考.武汉金融.2007年第4期
关键字:金融,辽宁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