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我国金融深化进程探讨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深化进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改革进程中由于金融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我国金融业在发展中仍暴露出很多问题,抑制着金融的进一步深化。对此,本文从金融抑制及金融深化理论研究入手,指出发展找功过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危害性,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论文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抑制,金融制度
  一、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诸如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以及外汇市场管制等抑制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金融深化理论核心观点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一)我国金融抑制现状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同样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这种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也放慢经济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几年,除了2007年央行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等原因对利率实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2002年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储蓄的愿望,降低投资的货币供给,导致有效投资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资的增加,降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与投资缺口又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表1:我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状况(2000-2009年)
  

消费率

储蓄率

投资率

储蓄率-投资率

2000

62.3

37.7

35.3

2.4

2001

61.4

38.6

36.5

2.1

2002

59.6

40.4

37.9

2.5

2003

56.8

43.2

41.0

2.2

2004

54.3

45.7

43.2

2.5

2005

51.9

48.1

42.6

5.5

2006

49.9

50.1

42.5

7.6

2007

49.7

50.3

40.7

9.6

2008

49.2

50.8

41.7

9.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整理计算所得
  注:投资率=国内资本形成/GDP*100%;消费率=国民总消费/GDP*100%;
  储蓄率由“消费率+储蓄率=1”算得
  Y=C+I+G+(X-M)
  X-M=Y-C-G-I(Y=C+S)
  X-M=S-G-I(G+I合计为I代表政府与企业投资总额)
  S-I=X-M=经常项目(CA)
  该式表明,如果一国储蓄大于投资,该国就会出现经常项目顺差如表1所示,我国长期过剩的储蓄以及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引起经常项目顺差。
  2.外汇市场管制
  我国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有管理表明该汇率制度仍存在较强的行政干预力量。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严格的结售汇制度,使得本币需求增加,造成升值预期。二是我国贸易政策有严格进口管制倾向,压制了贸易用汇需求。三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管制。
  3.歧视性信贷政策
  政府实行信贷配给,将资金分配给政府意愿领域,结果是造成资金使用粗放,投资效益低下,损害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同事也削弱了有良好发展潜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4.农村金融抑制
  由于城乡二元性的存在,使得现代管理方式交仙先进大型进入那个机构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则以规模较小较传统的民间信用组织为主,农村金融发展落后。
  除此之外,还存在制度不完善引起的问题,如金融资产构成不合理、金融组织运营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
  (二)我国金融深化现状
  面对上述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我国也加进金融深化进程,实质是一个由完全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严格的金融管制向逐步放松的审慎监管变化的过程。我国的金融改革从1978年至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包括:金融机构已发展为以商业银行为中心,以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为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法规日益健全;银行、保险、证券等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组织体系基本建立;金融工具不断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发展更具层次性,交易产品更丰富,交易机制更多样。
  四、我国金融深化的总体评价
  (一)金融市场的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我国已初步构建了由借贷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借贷市场上,我国初步形成了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合理分工的间接融资格局。市场的融资效率在风险约束和利益约束下,也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比较长足的发展。在央行利率调控放松的条件下,金融市场微观主体在资金价格的决定方面受市场的影响因素增加。
  (二)金融深化过程中保持金融管制
  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放手完全实行市场经济显然不合理,政府仍需保留对部分政策的管制,防止过分放松管制带来的经济波动与风险。应将金融管制与金融自由化发展相结合应用,应该寻找政府金融规制与金融自由化发展的“均衡点”,实现深化目标。
  (三)利率市场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先后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取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扩大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降低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完全放开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
  (四)农村金融深化的经济基础已经存在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双层经营体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农业经济格局。使农户摆脱小农经济而转为资金集约的混合经济,因此产生规模不等的借贷资金需求以及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这一基础的产生对于我国要加强农村金融体制建设提供必要性。
  五、我国金融深化未来发展道路
  (一)完善农村金融
  加强农业银行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使其肩负起支持农村经济,促进工、农业均衡发展的历史重任。业务经营向小城镇转移,将资金向县城、小城镇和工商个体户倾斜,积极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信贷政策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的金融功能;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作用;改造邮政储蓄制度,发挥其为农村金融市场“补血”作用。
  (二)强调金融深化质量
  正确对待金融创新。虽然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了金融创新的负面效果,但我国仍要重视金融创新为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坚持以创新战略来推动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金融体系。然而在创新深化过程中要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风险管理实行正确的激励机制,降低金融深化对经济打来的冲击与震动。
  (三)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深化
  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证券市场发挥价格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发展资本市场有利于吸引外资进入为我国企业融资增加活力。培育金融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如,债券、基金、商业票据等融资工具的发展创新,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投资质量、数量和效率。
  (四)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渐进的推行,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有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和利率市场化以后经济的健康运行;引入一些不受限制的新的金融产品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策略;充分管制是市场化利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货币当局对利率的控制力与市场化进程找到平衡点,使得利率依据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同时受到政府控制,避免投机等行为的产生对经济的破坏性。
  (五)稳步改革外汇市场管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如调整银行的结售汇转为头寸管理政策,避免造成本币需求过高;完善结汇制度,使真实的供求关系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爱俭.20世纪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评述。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李明睿.我国储蓄—投资失衡与国际收支双顺差.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9(19):12.
4 刘佐太.金融深化理论及中国金融深化的路径选择,海南金融,2007,6:28-30
5 熊 鹏.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当代经济管理,2006,28(3):93-96
6 何德旭,范 力.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上海金融,2008,10:5-9
7 周凌峰.从金融深化理论看我国金融改革,新重庆,2007,6
8 陈秀荣.金融深化论及其政策主张探析,企业家天地,2007,2:80-81
9 桂银香.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深化,专家论坛,2006,1:14-16
关键字:金融,北京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