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简析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论文导读: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天地人合一,生气,相地

  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但由于风水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纱,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文化糟粕,被学术界所摒弃,因此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也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 、“环境污染” 、“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受到西方学者的注目。强调整体性和自发性、研究协调与协同的中国哲学思想,包含着显著的美学成分和深刻哲理的风水理论,对于将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和谐地有机结合并且充满审美情趣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的深厚的人居环境经验,为我们今天构建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优美的和谐人居环境在指导原则和操作理论方面提供了很多启示。
  一、“天地人合一”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传统的风水理论尊重环境的自在性,反对按照人类意志改造自然。自然环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做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享,逆之则否”。虽然有人要说,古人对于自然的近乎神化的崇拜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技术的落后,但今天拥有发达技术的我辈,却因为伐林烧山、填湖种地、劈山修路等等随意改造自然甚至是逆自然之道而行的行为而饱受洪水、泥石流、气候恶劣等灾害的折磨,并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来退耕还湖、封山育林。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滥用技术真的是创造幸福之道么?古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做法,用最小的代价塑造出理想的风水格局,这种整体论和自然人文主义思想给我们以启示,我们今天要追求的现代人居环境,也应该是这样一种天地人和谐一致的环境,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高度协和为一体,形成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从时下流行的“城市山林”、“人性化建筑”、“回归自然”、“取法天然”等说法,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正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二、“生气”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风水学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形势宗和理气宗。形势宗主要注重空间形象上的天地人合一,着眼于龙、砂、水、穴、向的考察;理气宗则注重在时间序列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人的命理与宇宙时空的关系。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可以说,整部风水学讨论的都是如何营造“生气之地”,形势宗强调的是“地势生气”,理气宗强调的是“方位生气”,但“生气”是二者判定环境好坏的共同标准。“气”的涵义丰富,既抽象又具体,可以是真实的气流,也可以是各种地形地势、生态小气候及景观,后者从本体上被视为“气”的聚结或运动。“藏风聚气”是风水学里的重要观点,比如说指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告诉人们不能进行怎样的建筑和开采挖掘,以护形势,这种“培生气”和“护形势”无形中保护了自然山水,也保护了环境和生态。实际上让我们看到,“生气”的风水观念强调的是生命的力量,适宜的人居环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分不开的。而只有处理好人、建筑、自然等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即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进行细腻处理,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才能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使周边环境成为一个运转良好的有机的生态整体。东方的传统文化中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自然山水,一草一木,都与房屋居住者的情感和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处于与自然最佳关系的中的聚落是生机盎然的,人们身处其中能体会到自然的生气与灵气,能从这样的环境中获得益处,并达到一种与自然宇宙精神合一的高尚的诗意的栖居情怀。
    三、传统“相地”之法的借鉴
  “相地”即选址,风水理论作为古代聚落和建筑选址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蕴含着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按照传统风水理论,人居环境的选址基本原则和格局是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人居环境的最佳建筑风水模式是:基址背后有主峰来龙山,也称靠背山,来龙山后面要有龙脉为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并与大山形势相连通;基址左右有略次于来龙山的低岭岗阜,俗称扶手,即左辅山,右弼山,青龙砂山,白虎砂山,青龙在左,白虎在右,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基址前要有月牙形池塘或河流婉转经过;水的前面又有远山近丘的的朝案对景呼应;基址恰好处于这个山水环抱的中央,内有千顷良田,山林葱郁,河水清明,安详和谐。上述这种“负阴抱阳”的人居环境就是理想的建筑风水模式。我们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其神秘说法下的科学内涵:基址背后的山峦屏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面低岭岗阜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绿化植被;南面有流水经过可以接纳夏季南来的凉风,又能解决生活饮水和灌溉问题,又利于舟楫之便,有了污水还可以排出;南面向阳,明堂开阔,具有充足的日照,这样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这些基本理论,古人还形成了关于龙、砂、水、穴、向等考察方法的具体的成系统的实际操作理论,其丰富博大包罗万象以致不能一一展开细说。但我们可以明确的是,风水之中关于“相地”的理论,看上去很神秘,充满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都是古人在大量的地理实践过程中对地形地貌的总结,只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神秘化导致掩盖了其科学性,如我们加以仔细分析提炼,就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对当今构建和谐人居环境的启示和可操作的措施。
  不可否认,风水理论中有一定迷信的成分,但是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迷信的掩盖下包含着极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这种强调整体性和人文生态的理论,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们选择和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商务印书馆,2004.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王深法.风水与人居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4]沈实现.贾建强.李春梅. 风水说中的景观生态思想探析与应用[J].林业调查规划. 2005,30(5)
[5]王灵芝. 中国传统的生态环境观[J].华中建筑,2006,24(9).
 

关键字:环保,天津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