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铁路斜拉桥钢混结合段传力途径分析与研究

 聂利芳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  430063)

摘要铁路上采用混合梁斜拉桥具有一定的优势。由于钢一混结合段构造复杂、传力途径类型多样,依托甬江特大桥,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钢一混结合段各板件的传力机理,得出钢一混结合段不同位置各板件分担的内力比例,表明通过钢箱过渡段、钢一混结合段、混凝土过渡段,实现了内力均匀传递。

关键词  混合梁  钢一混结合段  传力途径  过渡段

 混合梁斜拉桥相比常规铁路斜拉桥,具有以下特点:边跨混凝土梁自重和刚度大,增强了对主跨的锚固作用,减小了主跨梁体内力和变形,使结构具有较强的跨越能力和良好的行车刚度条件;混凝土边跨提高了结构整体竖向刚度;混凝土梁伸入主跨使钢箱梁长度缩短有利于节省投资等。自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一座混合斜拉桥——库尔特一舒马赫桥在西德建成以来,目前已在欧、美、日及我国跨江跨海通道得到广泛应用。

 钢一混结合段构造复杂、传力途径类型多样,目前我国现行规范尚无相关条文规定。依托宁波铁路枢纽北环线53 m+50 m+50 m+66 m+468m+66 m+50 m+50 m+53 m甬江特大桥,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斜拉桥中钢箱梁和混凝土箱梁的结合部位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钢混结合段各板件的传力机理,可供同类型混合梁结合段设计参考。

1  有限元模型

根据圣维南原理,模型选取39. 14 m梁段,包括14. 45 m标准混凝土段、3m混凝土箱梁过渡段、2m横隔梁段、4.05 m钢一混过渡段、5.0 m钢箱梁过渡段,以及10. 64 m标准钢箱梁段,见图1。

 预应力钢筋采用杆轴方向拉压的三维杆单元LINK8模拟,混凝土采用具有8个节点的SOL-ID45单元模拟,钢箱梁板件采用SHELL63单元模拟钢箱梁板件。实桥中采用了大量的剪力钉和剪力键保证钢板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为了了解钢混结合段传力规律,模型中假定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钢板与混凝土之间没有滑移,协调受力与变形。预应力钢筋节点与混凝土节点之间采用节点耦合法的方式连接;钢板节点与混凝土节点之间采用约束方程法进行连接。

考虑结构对称性,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一半结构的有限元模型,沿桥梁顺桥向约束混凝土端的所有位移,使之处于悬臂状态,横桥向沿桥梁中线约束所有节点UX,ROTY和ROTZ 3个方向的自由度。ANSYS计算模型见图2。

2有限元分析结果

选取整体计算模型非固定端(钢箱梁段)的最大/最小轴力、最大/最小剪力、最大/最小弯矩6组工况(见表1),外力通过刚性面方式加载在截面形心位置。本桥为单线铁路斜拉桥,扭矩和横向弯矩都很小,文中忽略不计,因此也忽略了箱梁部分的畸变,但剪滞效应依然存在。混凝土区域的预应力以初应变方法施加。

2.1  钢箱过渡段

 钢箱过渡段选取A,B,C,D共4种典型截面,在ANSYS中通过路径积分法和单元节点求和方法提取结果。

 (1)纵向力分配。以工况一为例,各截面中腹板、边腹板、边板、顶板、平底板和斜底板纵向应力分担比例及变化规律见图3。

从A-A截面到D-D截面,顶、底板T肋承担的纵向力比例逐渐上升,而顶板及其加劲肋、底板及其加劲肋承担的纵向力比例逐渐减少,边腹板及其加劲肋承担纵向力比例亦逐渐减少,但幅度比较平缓。整体变化趋势表明顶底板承担的力逐渐往顶底板T型加劲肋转移。工况二、五、六各板件的变化规律同工况一,量值略有变化。

(2)竖向剪力分配。各板件竖向剪力分担比例见图4。

 由图4可见:工况三,在剪力最小工况作用下,从A-A截面到D-D截面,截面剪力主要由中腹板、边腹板、边板和斜底板承担,其中中腹板承担大部分约60%的剪力,边腹板承担约20%的剪力,边板和斜底板承担约10%的剪力。

 工况四,在剪力最大工况作用下,从A-A截面到D-D截面,截面剪力仍然主要由中腹板、边腹板、边板和斜底板承担;由于该工况剪力与自重反向,中腹板、斜底板承担大部分的剪力,且比例逐渐增大;边腹板和边板承担的剪力比例逐渐减小,过渡至C-C和D-D截面,承担反向剪力。

2.2端承压板两侧对比

 考察E左一E左截面、E右-E右截面应力变化情况,分析端承压板两侧内力传递规律。

 (1)纵向力分配。工况一模型非约束端同时施加纵向轴力,竖向剪力和纵向弯矩,考虑端承压板处纵向预应力筋的作用,各板件承担的纵向力见表2~表4。

 从E右一E右截面到E左—E左截面,顶、底板以及腹板承担的纵向力减少,逐渐转移为钢格室和混凝土承担。工况二、五、六纵向力分配规律同工况一。

(2)竖向剪力分配。

由表3可见:从E右-Ea截面到E左-E左截面,中腹板、边腹板、边板以及斜底板承担的剪力减少,逐渐转移为钢一混凝土承担。

 由于Q,…工况剪力方向与自重方向相反,导致Ea -E右截面的边腹板、边板,E左一E左截面的斜底板出现反号,但考虑边腹板和边板总体上承担剪力较小,不影响钢一混结合段整体传力规律。

2.3  横隔梁及混凝土箱梁过渡段

横隔板及混凝土箱梁过渡段,各板件纵向力分担比例见图5,竖向力分担比例见图6。

 (1)纵向力分配。

 工况一从I右—I右截面到K截面,腹板边板以及钢格室分担的比例逐渐减少,I截面和I,截面顶板、底板分担比例变化不大,混凝土纵向力分担比例逐渐增加,至K截面时,基本上已承担全部纵向力。说明在该区段内已完成内力传递。

 工况二、五、六板件内力分配规律同工况一。

 (2)竖向剪力分配。

 工况三从I右—I右截面到K截面,混凝土承担大部分的剪力,钢结构的中腹板、边腹板、边板和斜底板承担的剪力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至K截面时,混凝土基本上已承担全部剪力。

 工况四分配规律同工况三。

2.4面积比与纵向力关系

以A-A和D-D截面为例,模型非约束端单独施加纵向力作用下,分析各板件面积比与纵向力分担比例的关系,见表5。

 A-A截面的纵向力分担比例与各板件的截面面积基本呈比例关系;D-D截面与承压板相连,各板件截面面积与其内力基本实现分配均匀的设计要求,说明本设计构造比较合理。

3结语

 (1)钢箱过渡段。从A-A截面过渡到D-D截面,顶、底板承担的纵向力逐渐向T肋转移。在Qymi。/Q,…工况作用下,钢箱过渡段的剪力主要由中腹板承担。

 (2)端承压板两侧。在端承压板两侧,即从Ea截面到E左截面,钢结构顶板、底板、以及腹板承担的纵向力逐渐转移为钢格室和混凝土承担。在Qymi。/Q。。。。工况作用下,承压板两侧(从E右截面到E≥截面),剪力也逐渐转移为钢一混凝土承担。

 (3)混凝土横隔梁及混凝土箱梁过渡段。从I右截面到K截面,腹板、边板以及钢格室分担的比例逐渐减少,混凝土纵向力分担比例逐渐增加。至J截面混凝土已承担约78%的纵向力,至K截面混凝土基本已承担全部纵向力。在Q,。,。/Q,…工况作用下,从I右截面到K截面,混凝土承担大部分的剪力,中腹板、边腹板、边板和斜底板承担的剪力很少,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至K截面时,混凝土基本上已承担全部剪力。

 (4)研究发现,纵向力分担比例与各板件截面面积相关,顶、底板T肋渐变加高有利于内力均匀传递。

 通过设置钢箱梁过渡段、钢一混结合段以及混凝土过渡段,实现了内力的均匀传递,表明这种钢一混结合段设计方式是合理的。

关键字: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