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矿产资源富集区产业转型研究

 贾县民1,2  杨维霞1

  (1.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77;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省西安市,710055)

摘  要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产业转型为基础。结合能矿重镇陕西榆林为例,构建了“1334”产业转型路径,即以建立新型城镇化下的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三原则”;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为转型“三手段”;重点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四大重点产业”。论文分析了产业转型具体发展路径,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转型  矿产资源富集区  新型城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TD-9  

 矿产资源富集区是指矿产资源在某一地区分布相对密集的区域。这些区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矿业为主的产业体系和城镇体系。近年来,基于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矿产资源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将新型城镇化确定为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对矿产资源区的城市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据统计,目前我国矿产资源型城市共有262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左右,因此,解决好这些区域的城镇化建设非

常重要。然而,矿产资源型城市是城市体系中独特的城市形态,它们高度依赖资源型产业,具有典型的产业结构单一、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特点,而城镇化建设必须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产业合理布局和繁荣发展为动力。因此,矿产资源富集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产业转型的问题。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以我国能矿重镇陕西榆林地区为考察对象,对其产业转型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寻找一条矿产资源富集区的产业转型新路径。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榆林产业体系面临的现实困境

 榆林地处陕西陕北,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全市现已发现48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比较大,分别占全省总量的86. 2%、43. 4%和99. 9%。榆林市辖11个县区,总面积43578 km2,总人口360万人,城镇化率为54. 01%。榆林近年经济增长速度快,但发展方式却面临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能源依存度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能源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这进一步影响到该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过度依赖资源产业

 榆林是全国能源化工基地,经济保持了长期较快增长,但产业结构却不合理。图1描述了2000- 2015年榆林三大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长期保持在一半以上。2015年前三季度,榆林一、二、三产业比重仍为1.6:64.3:34.1,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以第二产业来看,采掘和原料工业为大头,2014年全市五大支柱产业总产值为3027. 0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9. 2%。其中煤炭开采洗选业总产值达到1305. 37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688. 44亿元;石油加工、炼焦业483. 66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44. 97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04. 64亿元。因此,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是能源消耗高,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小。这种资源高度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建设。

1.2  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

 作为矿产资源富集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托资源产业,这样,区域内资源禀赋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榆林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富集于神木、府谷、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长城沿线,这北六县(区)成为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快,城镇化水平高。其中神木、靖边和府谷为全国百强县,城镇化水平超过50%。而南六县米脂、佳县、子洲、一吴堡、绥德、清涧,地区资源条件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低。2015年1-9月南六县地方生产总值为136. 56亿元,不到神木县(607. 07亿元)的四分之一,在城镇化方面,榆阳城镇化水平达95. 8%,清涧却仅为28. 8%,南北差距较大。伴随城市发展不平衡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少数人富有和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矛盾比较突出。

1.3  资源开采过度,浪费现象严重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和节约意识的淡薄,榆林在长期的资源开发中不注重节约,资源浪费、超采现象严重。高强度的开发和粗放式利用大大缩短了矿区的服务年限。以超采严重的大柳塔和活鸡兔煤矿为例,两矿的服务年限已由设计时108年缩短为37年;而全国“双十佳煤矿”榆家梁煤矿现只有11年的服务期,其他210个地方煤矿保有储量仅剩24.6亿t,平均开采年限只有9年,其中部分矿井因资源枯竭已办理闭坑审批手续。与超采伴随的是较低的回采率,据陕西煤田地质局调查,陕北矿井回采率最高为62%,最低的只有27. 3%,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如果继续延续这种开采模式,榆林将会陷入“无矿可采、无煤可挖、无水可用”的困境之中,城镇化建设也就失去了产业基础。

1.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远比其他地区严重。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运输、消耗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榆林因矿产资源大规模开发引起地表塌陷,地下水系破坏等问题严重。目前境内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419. 41km2,塌陷区面积为88.143 km2,4条地表径流断流,全市湖泊比开发前减少了90%。同时,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CO、SO2、H2S、NH3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雾污染进入大气层造成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据测定,目前神木大柳塔镇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三项指标分别是开发前的24倍、17倍和4倍。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已严重影响到居民日常生活,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矿产资源倚重的产业模式导致榆林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相背离,制约了其顺利推进和健康发展。因此,矿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以推动矿区产业转型为前提。

2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榆林产业转型路径

2.1  产业转型战略路径的构建

 矿产资源富集区的产业转型应充分考虑地方资源特点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传统资源产业为基础,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结合榆林地区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特点,依据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节约集约、低碳绿色、和谐发展”的建设要求,本文构建榆林“1334”的产业转型战略路径,见图2。

 “1334”产业转型战略路径是指一目标,三原则、三手段和四重点。

 (1) -目标。建立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榆林现代产业体系。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以能源工业发展为主体,以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两翼;以信息化、科技化为手段,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多元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2)三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资源(能源)、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满足城乡居民物质生活需要和现代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以资源利用中的节能减排、低碳循环和绿色环保为产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则。

 (3)三手段。即产业转型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三个主要手段。一是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坚持能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同时,扶持非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后者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同时,调整和优化第二产业结构,降低能源产业的比重,支持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发展。二是优化产业布局。根据矿区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在产业布局上坚持点面结合,递次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三是转变发展方式。在产业经济发展方式上,坚持科学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遵循从粗放发展方式向循环发展方式转变;从依赖模仿方式向自主创新方式转变;从单一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综合效益方式转变的原则。

 (4)四重点。四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分别为能源化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

2.2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

2.2.1  做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煤炭产业集群

 能源产业仍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在产业转型中不能丢掉。榆林产业转型应在深加工方面做文章。通过新型工业化,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变矿产资源粗加工为精加工,延伸能源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1)大力发展兰炭精细化工产业。兰炭是榆林的特色产业,榆林有我国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应依托资源优势,提高兰炭利用率,延伸兰炭精细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合成氨、尿素煤化一体化项目,低碳烯烃煤化一体化项目,大型干馏多联产煤化一体化项目,形成优势产业。

 (3)开展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鼓励煤矸石发电、煤基建材产业发展、煤层气提取,以及矿井疏干水和工业生活废水的综合利用,消除污染,节约能耗,变废为宝。

 (4)设立科技攻关专项,重点支持洁净煤气化技术、多联产技术、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重大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突破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瓶颈。

2.2.2  推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特色产业项目

 战略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榆林应加快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一些高成长性或特色产业。利用榆林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优势,在新能源产业方面重点推动一批风力发电、光伏产业的项目建设,构建多晶体硅一太阳能电池一光伏发电产业链,推进太阳能光电光热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照明示范工程;在生物制药产业,加快发展黄芩、甘草、沙棘、麻黄等中草药材生产加工和生物质提取;充分利用国家新能源政策,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展互联网十和电子信息技术新兴产业。

2.2.3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改变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现代化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

 (1)继续做大做强马铃薯、红枣、玉米、羊子、小杂粮、大漠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2)充分利用南部农业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五大品牌加工业,即以羊、牛、鸡为主的草畜深加工业;以苹果、红枣、沙棘、杏仁为主的林果深加工业;以荞麦、洋芋、黄豆饼粉、豆油,豆腐干、蔬菜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业;以糜子黄酒、陕北稠酒、白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羊绒加工为主的农纺工业等。

 (3)充分挖掘全区农业资源优势,构建东部黄河滩枣产业区,南部丘陵沟壑小杂粮产业区、西部马铃薯产业区、北部畜牧业产业区。

 (4)用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装备、精细化的管理改造提升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牧场,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2.2.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依托人文资源,推进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朝阳产业,也是低碳环保的生态产业,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榆林现有旅游资源特点,着手开发系列以“塞上明珠、能源新都”为品牌的重大旅游项目:一是启动旅游文化综合体和榆溪河文化公园项目;二是做好榆林古城旅游开发推进工作,全面恢复榆林古城六楼骑街历史风貌;三是启动实施古城开发和红石峡  镇北台文化旅游生态新城项目建设;四是打造米脂杨家沟、横山波罗古城、府谷府州古城、神木杨家城、靖边统万城五大景区建设项目;五是围绕彰显边塞文化、黄土和黄河等文化渊源,大力发展长城文化历史古迹、大漠边塞风光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古村古镇文化、黄河及黄土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六是加快发展盐文化、农业观光、生态休闲、大漠体验、温泉养生、体育竞技、黄河漂流、湿地湖泊等休闲体验性旅游。形成一批全省乃至全国旅游品牌产品,引领榆林旅游产业特色。

 (2)加快发展物流业。城市物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可以吸纳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也是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榆林应充分利用自身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一是通过与“一主三副”(“一主”:榆林中心城市,“三副”:神木、绥德和靖边副中心城市)的城镇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尽快启动建设在全国有影响的区域性能源化工和商贸两个大型物流园区,服务能源化工和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对接陕甘宁蒙晋毗邻区域;二是在神木建设以煤炭、化工产品、建材、汽车和装备制造为主的物流园区;在绥德建设以商贸、化工产品、建材、农副产品为主的物流园区;在靖边建设以化工产品、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物流园区。通过物流园区的纵横交错,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经济高速发展。

 (3)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榆林应充分发挥其区位、资本优势,打造陕晋蒙区域金融中心。一是巩固壮大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形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运行高效的金融体系;二是发展新兴金融产业,通过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来引导民间资本流动,引导民间金融要素聚集发展;三是优化信贷结构,设立产业转型专项贷款和新型产业发展贷款;四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诚信教育,规范信用秩序。

3  促进榆林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3.1  转变职能,加强转型扶持

 要促进矿区产业转型的快速发展,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改变服务方式,营造优质政务环境。一是推进政务体系建设,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实行电子政务。二是积极培育 规模以上企业,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对节能减排企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企业进行奖励,实行税收减免或补贴,推动转型经济的健康发展。三是力促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支持民营企业战略重组,建立大型企业集团,拉长产业链,以特色强化产业竞争力,力争全市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大提升。四是鼓励创新、创业。积极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激发活力。五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和保险等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财政补贴、碳排放税、标签计划、自愿协议,能源合同管理等环境经济政策,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调动企业绿色发展的积极性。

3.2  建立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促进资源跨区流动

 榆林市地处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宁夏五省交界,周边城市主导产业相近,这对其产业转型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转型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周边资源优势,主动参与跨区贸易和基础设施共建,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建立区域市政管理体制和城市集群的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网络和共同市场,协调区域相邻城市的产业规划、信息和交通网络建设,为城市间和城乡间的物流、信息共享和人口流动提供条件,实现城市群资源和设施共享。

关键字: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