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农业)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农业)

                               翟向坤1,郭凌2

  1.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北京1000482.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四川都江堰611830

摘要:乡村旅游是发展乡村经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的重要力量,乡村文化生态是乡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耦合、是维护乡村社会稳态延续的重要动力。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并探讨解决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路径。结果表明,在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正朝着丧失“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旅游开发破坏着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固有特性、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与技术良莠不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不充分是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来指导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来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是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文化生态;生态失衡;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章编号:1000-0275( 2016) 04-0635-06

  乡村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党与国家一直高度关注我国乡村的发展问题。自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重大战略布局后,20132月农业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指出从乡村的产业布局与文化生态实际出发抓住乡村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从产业联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层面推动农村发展。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我国学术界一直重视对旅游开发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文献而言,一是肯定乡村旅游对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贡献。秦红增等指出“乡村旅游是促进文化生态的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二是从发展模式、规划开发、景观设计、空间重构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进行了探索。李星明等通过对文化生态系统与旅游规划系统的耦合构建出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陈睿智和董靓指出要结合乡村既有景观要素设计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以发展乡村经济、建设文化生态。三是伴随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调适期、过热的旅游业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乡村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乡村文化生态问题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杜艳指出乡村旅游的不恰当发展会导致乡村文化生态失衡。

    中国30多年旅游发展实践也证明,乡村旅游开发在改善乡村地区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地区产业布局,最终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传统文化的威胁、乡村社会价值观的遗失等问题,极大危害到乡村地区的文化生态。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文化生态理论为指导,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探索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路径,无疑对保护乡村文化生态、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开发,最终实现乡村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相关理论与分析框架

1.1相关理论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文化生态理论则是借用生态学的理念以研究文化的结果,由美国文化生态学家斯图尔德于1955年首次提出。斯图尔德开创性地把生态学原理引入文化研究中,发现了文化与环境因果关系,并系统论证了其对于人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类型与意义。根据斯图尔德,文化生态包括文化的内部生态秩序与外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的内容。内部生态秩序是指“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外部生态环  境则是强调人类的文化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之  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据此,本文中的乡村文化生态,  是指乡村文化各要素之间、以及乡村文化与其所处乡村生态环境之间的制衡关系。影响乡村文化生态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自然地理环境,二是社会生产方式。实践证明,乡村生产方式越简单就越依赖自然地理环境,乡村发展相应受环境的制约也就越大。而乡村文化生态环境正是这种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与乡村文化融合形成的乡村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条件的总和。

    “乡村文化生态”与“乡村原生态文化”是相互区别但又关联的两个概念。根据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原生态文化是从“原生态”概念衍生出来的对于某些文化形态的表述。就乡村地域而言,乡村原生态文化是特定自然生态环境下产生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与自然地理的耦合。乡村旅游开发高度依赖乡村的文化自然资源,根本原因在于乡村文化所具有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中的重要吸引物。因此,作为旅游资源的乡村文化从本质上是在一定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下形成的“原生态文化”。

1.2分析框架

    恩格斯将时间与空间视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时空设置作为社会文化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划分、标志和安排,由此成为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据此,本文从“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构建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问题的分析框架(图1)。在时间层面上,提出文化伴随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而不断积累,伴随旅游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乡村旅游开发推动了乡村文化的变迁。在空间层面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改变了乡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自然地理环境,从而改变了乡村的文化生态环境,最终改变了乡村传统的文化生态。由此,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的“失衡”体现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在时间层面,乡村旅游开发破坏了乡村传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朝着丧失其“原真性”的方向发生变迁。在空间层面上,乡村旅游开发破坏了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却又没有力量建立并维系新的文化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开发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研究(农业)2576.png 

2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生态失衡的表现形态

    乡村文化有不可再生性,在乡村文化生态变化的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一旦消逝、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然而在我国乡村各地旅游发展中,这种遗憾已经而且仍在继续发生。

2.1在时间层面上,乡村传统文化朝着丧失其“原真性”的方向变迁

  原生态文化的“原真性”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化生存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以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而非存在于舞台上的表演;二是文化的主体是普通民众;三是文化的形式质朴,原汁原味。

    1)乡村旅游目的地出现了“舞台化”倾向,引发乡村文化真实性问题。我国许多旅游发展后的乡村如同一个“舞台”,旅游从业人员即舞台上的演员,这些从业者在提供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游客的活动、塑造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的认识。因此,旅游的开发往往会促使乡村旅游目的地通过“舞台化”的表现手段将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粗浅的展现,以迎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如四川省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景区——三圣乡红砂村在发展旅游前是一个客家村落,为了激发和满足游客对川西文化的想象,红砂村大量兴建川西民居建筑,将川西文化强行“植入”红砂村。受此误导,游客或将“舞台化”的乡村文化视为“真实”的乡村文化,从而导致“舞台化”的乡村文化挤占乡村传统文化生存空间,使乡村文化失去“真实”存在的基础;或对这种“舞台化”的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产生质疑,从而无法投入到社区的乡村文化当中去、拒绝消费“舞台化”的旅游商品。两种结果都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商品化危机,极大威胁到乡村的文化生态。

    2)乡村旅游目的地出现“飞地化”现象,致使乡村传统文化的主体濒于消失。在我国许多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后,外来投资者占据着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占有绝对或者绝大部分的受益权,使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了投资者的“飞地”。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受资金、技术、能力等因素影响,管理层与报酬高的工作基本由外来投资者从事,他们租赁村民的土地开展旅游接待,以较低廉的劳动力价格聘用当地居民。当地居民大多只能从事低报酬、技术含量低的辅助性工作。并且,由于在就业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即使同样的岗位,当地居民的劳动报酬往往低于外来的雇佣劳动力。同时,投资者、雇佣人员、游客涌入乡村后,对旅游消费品、基本生活用品的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乡村呈现出明显的“卖方市场”。乡村居民在生活、就业双重压力下大量外迁,致使乡村传统文化的主体濒于消失。如对全国第一批4A级乡村旅游景区——三圣乡红砂村调研中发现,“红砂村农家乐三分之二的老板换成了外来人氏”。

    3)乡村文化出现了“庸俗化”现象,丧失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内涵。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在乡村旅游开发中,为了迎合一小部分游客低俗的娱乐心理,开发出一些落后文化,导致乡村文化的庸俗化。如安徽黄山市一乡村旅游景区重现的“鬼子进村”场景,在这个集体参与的旅游项目中,游客分别扮鬼子、汉奸等。“鬼子进村”旅游项目让历史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歪曲了乡村淳朴的民风,降低了乡村文化的品位,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庸俗化”的表现。此项目引发了绝大多数游客的反感与愤慨,项目开发不满一个月就在的强烈质疑中被叫停。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也出现了旅游商品以假乱真、滥竽充数的现象,亦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庸俗化”的表现。一些乡村旅游接待点用批发自家禽养殖场、饲料喂养生产的鸡场鸡,冒充“自产自销”、“纯谷物喂养”的“土鸡”,高价销售给游客。这种以假乱真、滥竽充数的行为一旦被游客发现,必定引发游客的不信任,导致其对乡村文化的情感疏离。

2,2在空间层面上,乡村旅游开发破坏了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

    乡村文化生态环境既属于一个物质空间范畴、也属于一个人文空间范畴,包含有乡村自然地理环境、乡村文化历史环境两方面因素。乡村旅游开发破坏了乡村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乡村旅游改变了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联系。乡村文化应于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存在,因此从产生到发展,演绎都直接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束缚,直至与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对应匹配的共生关系。目前中国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开发改变了乡村的物质空间,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乡村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以川西地区林盘旅游开发为例,林盘由农舍、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溪渠小道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组成,是川西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为了建设景观大道、整理土地修建商业设施,大多在拆除林盘后另外找空地集中修建川西民居风格的村民安置小区,村民安置小区既自住、也接待游客。这样一来,林盘内部由“屋、林、水、田”构成的自然环境被完全破坏,农耕文化赖以存活的自然地理环境被摧毁。乡村旅游在改变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的联系。

    2)乡村旅游破坏了乡村文化空间的“场所感”,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联系。一直以来场所感被视为联系乡村文化与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纽带,因此对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文化空间“场所感”的破坏体现在旅游开发后乡村传统礼俗失去文化隐喻、亲缘关系逐渐淡漠、邻里关系逐渐功利等现象带来的维系乡村归属感力量弥漫功利气息;乡村空间肌理断裂、乡村空间尺度失调、传统建筑风貌丧失等现象导致的乡村空间感力量弱化上。前者例如,传统乡村社会具有祭祀、娱乐和物资交流功能的庙会,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往往被隐去祭祀的意义只保留后两项。然而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祭祀的意义消逝不仅是庙会主要功能的缺失,也意味着乡村民间信仰礼俗意义的丧失,这在一定程度加剧了旅游发展中乡村亲缘关系淡漠、邻里关系功利化等诸多问题。后者譬如,乡村旅游开发拆除川西林盘、集中安置居民,林盘内的溪渠小道被笔直的柏油马路所替代,风貌统一的安置小区沿柏油马路比肩而立。现代主义式的城市规划手法在设计时完全忽视了当地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亲切生活空间。

3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

    乡村文化生态系统既建立在相应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上,也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因此,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本文把对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置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微观环境中探讨,以寻找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

3.1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固有的特性

    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具有功能性、平衡性、演化性等特质。在功能性方面,我国乡村在旅游发展前大多以农业生产为生计手段,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旅游发展后,乡村建设对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功能需求减弱或者依赖度,乡村文化生态失衡危机加剧。就平衡性而言,乡村文化生态系统本身是开放的,如果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即使有外力干扰,系统结构和功能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而根据演化性,乡村文化生态系统调节能力具有限度。一旦超越了限度,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将降低甚至消失从而导致文化生态失衡。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失衡,就是超越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限度推动旅游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3.2乡村旅游开发理念错位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理念的问题,即开发乡村旅游缘由何在。显然,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简单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出现的文化生态失衡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开发与保护关系的失衡。体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重视物质空间建设而轻乡村发展中应有的文化传承与历史延续,由此,割裂了乡村文化与乡村历史文化环境的联系;在建设物质空间时,重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乡村自然地理环境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损害了乡村文化存在的空间底板;在乡村文化的产品开发中,重旅游商品的外在形式,轻视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引发乡村旅游目的地舞台化、非地化,乡村文化庸俗化等现象。

3.3乡村旅游开发技术良莠不齐

    乡村旅游开发是对乡村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重新整合过程,这一过程凸显了乡村旅游开发对技术的要求。乡村旅游开发技术良莠不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划技术良莠不齐,截止目前,全国甲级、乙级旅游规划机构超过200家、丙级旅游规划机构不计其数,各类旅游规划单位的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0万人。规划机构水平实力不一、从业人员水平不齐、专业性不强,很多机构为了经济利益什么规划都做。二是设计技术良莠不齐,致使村庄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而这样简单的符号复制湮没了乡村的文化特色、让众多乡村面貌趋同,极大损害了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对乡村文化生态造成威胁。

3.4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

    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既是乡村文化的拥有者,也是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的直接承担者,理应成为乡村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既体现于缺乏乡村旅游规划的话语权,也体现在不能充分获取乡村旅游带来的利益。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未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与乡村文化生态失衡相互影响。如前文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居民大量外迁,无形中断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链条,冲击了乡村传统文化代际传承机制,削弱了乡村文化生态保护的主体力量。另一方面,乡村既是乡村居民的生活家园、也是其精神家园;即使能在乡村以外的地方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乡村居民依然对乡村有着割不断的情感归属。乡村文化生态的恶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乡村居民,尤其是乡村年轻一代,对乡村“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反过来加剧乡村居民的外迁、进一步刺激乡村文化生态的恶化。

4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生态建设路径

  根据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生态建设的问题分析,乡村旅游开发应遵循有利于乡村文化传承价值的目标,有效保护乡村原生态特质及其文化空间、创造有利于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乡村文化生态建设。4.1树立科学的旅游开发理念,采取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科学理念,通过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乡村文化生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把乡村全面发展视为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不以破坏乡村原有自然与文化环境为代价谋取乡村旅游经济的增收。二是可以采取“旅游目的地发展旅游业有所限制”的“前台一帷幕—后台”旅游开发模式。打造“前台”来“舞台化”展示乡村文化、大规模接待游客;建设“后台”以“真实性”保护乡村文化,只对少部分与后台相关或后台允许进入的人才(如科研者等)开放;设置“帷幕”来分割前台与后台。在许多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这种模式已取得良好效果,可以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尝试,探索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路径。4.2提升规划和设计水平,提供乡村旅游开发技术支持

    乡村旅游开发的技术既包括规划技术,也包括设计技术,良好的开发技术能够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的技术水平,一是要提升规划水平。在规划主体上,邀请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公司、农业领域的专业咨询策划公司或者高级别的综合旅游规划公司承担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承担规划任务的规划主体也要摸清乡村文化家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一村一策”,将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融人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去。二是要提升设计水平。如建筑的设计要在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下,尊重各乡村特色与风貌,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土特色。乡村整体设计要立足于乡村地域范围内的自然与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不能简单的复制、抄袭。在乡村设计中彰显乡村文化特色,无疑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4.3建立良好的社区参与机制,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利

    乡村旅游社区是多方利益主体活动的空间,乡村旅游开发是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开发要建立良好的参与机制,保障乡村居民的社区参与权利。一是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尊重社区居民意愿。可以考虑选择乡村的“经济能人”、“文化能人”等作为乡村居民的代言人,在乡村旅游规划、管理与监督中,听取并采纳其合理的意见。二是乡村旅游开发要赋予或夯实社区居民及社区的参与权力。要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社区基层民主建设,

为社区居民参与构建旅游制度提供路径依赖。还要做好社区居民的人力资源建设以及集体资源的价值评估,提高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将乡村居民拥有的集体资源转化为其投入旅游的集体资金,通过股份化等多种形式维护居民对乡村资源的使用权。

关键字:

招商信息月点击排行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0371-61311617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