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跨国企业战略联盟浅析

有关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不断的日新月异,国际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应对不断增加的各种风险,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有了新发展——跨国企业战略联盟应运而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各个跨国企业都在积极地寻找合作伙伴以建立战略联盟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期在世界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1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定义与类型
  1.1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定义
  综合各篇文献,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定义基本有以下几种:
  (1)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联盟是这样一种久期协定,即企业间跨越了常规的市场交易却没有合并。例子包括专利使用权、营销协作与合资企业。企业无需扩大其规模却可以通过联盟扩展市场边界。”
  (2)John Dunning没有给出具体的释义,不过他描述了战略联盟采用股权共享的方式,如合并、共同出资新建,同时也包括共同研发、生产合作、营销协作等非股权形式。
  (3)David Teece解释战略联盟是多个企业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战略目标而进行以契约性为特征的协作。包括①独一性的使用权;②独一性的协同运作;③技术的互换;④共同研发协议;⑤销售合作。
  1.2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类型
  (1)P[?]Ghemawat和C.K.Prahalad依据联盟价值链中伙伴所处的环节差异,把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类型设定为水平与垂直两种。
  (2)美国学者Bernard L.simno根据所有权比例和合伙企业数量这两个维度,将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分为四类:①非正式合作:企业协作,但不存在契约。②契约性协议:企业联合进行研发,生产和营销活动。③股权本文由毕业论文网http://www.zgazxxw.com收集整理参与:跨国公司在其上游或下游企业中参股,目的在于确保整个价值链的协作关系。④合资:跨国企业通过不同比例的出资,在分享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风险。
  (3)滕维藻、冼国明在其文章中表明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方式众多,包括新建合资企业、生产环节分包、生产协作、合作研发、勘探协议等。
  2 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和形成原因
  2.1 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
  有关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最主要的有三个理论,分别是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
  (1)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的概念是Michael E.Porter提出的,他认为企业产生价值的过程可细分为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理论揭示了跨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单一环节的竞争,而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曾竞方与袁开坤均认为战略联盟是企业从事价值活动的关联与整合,联盟的生产基于企业合作产生的价值大于企业独自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的价值。
  (2)交易成本理论
  Ronald Coase在其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Oliver Williamson把决定交易成本的因素分为:①契约人的行为假设:企业是有限理性的,在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时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倾向。②交易过程的三个维度:a资产专用性。指一种资产被特定用于一种生产环节,如果转于他用,则会为企业带来负面影响。b交易的不确定,即交易的风险。包括可预见并可避免的风险,也包括那些不可预见的交易损失,为了补偿这种损失则需要较高的交易成本。c交易频率。如果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正常交易,那么一个特定的安排会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3)基础资源理论
  陈睿、曾竞方、牟岚等各自在所写论文把基础资源理论作为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理论基础的一个独立分支。该理论认为战略联盟源于企业间资源一体化。Eisenhardr,Schoonhoven将联盟看作是“由战略性资源需要和社会资源创造的机会所共同推动的合作关系”。
  2.2 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形成原因
  (1)内部
  ①实现规模经济。战略联盟可以更有效利用和组织各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达到规模经济。②技术的共享与互补。由于各跨国公司所拥有相关技术不一样,战略联盟内部可进行重新分配技术力量来进行研发活动。③协同效应。包括经理人协同效应、研发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等。使得战略联盟中的企业呈现1+1>2的状态。
  (2)外部
  ①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和金融的全球一体化使得各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成为一个全球市场。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产品的研发与销售已经超出了单一企业的能力范围。③非关税壁垒。现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各跨国企业面临的的最大贸易障碍,跨国企业可以在联盟内部来完成壁垒内的资源转移,从而避开非关税壁垒。
  3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主要特征
  3.1 竞争与合作并存
  战略联盟不以对抗性为原则。合作伙伴拥有特殊竞争优势,即联盟内部伙伴可以集聚与分享技术与资源。联盟应围统一战略目标而合作。
  3.2 平等协同性
  战略联盟是不同于子母公司那样的隶属关系。联盟内的跨国企业是将各自的优势协同共用,在契约精神的基础上资源共享,优势协同,即是一种建立在合作条文上一种平等协同的关系。
  3.3 以高新技术为战略目标
  张志元在其论文中认为现阶段许多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战略目标指向高科技领域。高新技术的战略联盟流行于生物制药和IT等领域中,占领科技创新制高点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缔结战略联盟的首要目的。      4 跨国企业战略联盟绩效评估研究
  4.1 资源的互补性与联盟绩效
  基于资源的互补性来评价联盟绩效是由Ernst[?]Bleeke和Beamish[?]Killing联合提出的。他们认为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依赖于资源的互补性,联盟伙伴相互依赖,合作共赢,提高各自的生存能力。
  4.2 联盟的结构
  此类观点的支持者认为联盟的绩效与其结构紧密度正相关,联盟中的企业是以参股形式存在的联盟有较高的绩效水平,半结构化项目的绩效水平高与非结构化项目的绩效水平。紧密的关系有助于联盟管理的效率和联盟战略目标的完成。
  4.3 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
  国内有关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绩效研究大多集中于此。山东大学的吴焕香把联盟伙伴之间的合作因素分为以下三类:
  (1)合同约束
  合同约束是战略联盟契约性的体现。战略联盟合同中会明确联盟伙伴的权利与义务进而保障其联盟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
  (2)有效沟通
  许多跨国企业战略联盟是跨地区、跨国家和跨产业的。随着外部环境变化,联盟战略目标也在不断改变,所以有效的沟通能更好地保持联盟内部的协同战略关系。
  (3)信任问题
  战略联盟里信任应该分为俩方面。一是对联盟的信任,即各跨国企业相信联盟的战略是全面惠及的。二是联盟伙伴之间的信任,此种信任有助于减少代理问题的发生。
  5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5.1 选择恰当的联盟构建方式和类型
  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开始较晚,而且起步缓慢,所以现阶段国际化程度较浅,在组建跨国战略联盟时应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选择适当的构建方式和类型。例如通过协议等非股权整合结盟,这种方式以合同协议的方式,在不失去企业独立性的同事又把联盟伙伴的权利和义务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5.2 选择恰当的联盟伙伴
  我国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应根据的是自身需要提升的部分和所规划的战略目标,是资源互补型还是协作研发型,是市场分享型还是政策互惠型。
  5.3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努力提升创新和管理能力,并增强核心竞争力
  恰当地利用联盟内部市场换技术等优势来突破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封锁,并汲取其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关键字:管理,山东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