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试谈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

论文导读::从接受消费信贷的购房者角度来看。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所催生的各种衍生泡沫创新分析。
论文关键词:消费信贷,次贷危机,个人信用体系

  1引言
  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全国首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这标志着消费信贷正是进入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社会公众逐渐接受并认可了这种消费模式。需要指出是,消费信贷是消费者在理性的前提下,以消费为目的,通过衡量未来的收入状况,向金融机构提出借贷,以更加合理的安排终生消费,使其总效用达到最大化。这完全不同于寅吃卯粮,因为消费者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有合理的安排。消费信贷的货币供给方,即各类金融机构,并不是盲目的发放贷款社会实践论文,而是在对消费者未来收入状况仔细分析后,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采取的行为。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2002年发布了《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将消费信贷定义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由银行或专门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以提高消费者即期消费水平,有利于消费者合理安排终生消费而出现的一类信贷服务产品。”
  众所周知,美国不仅是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信贷最早产生的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消费信贷发展时间最长、消费信贷体系最为成熟的国家,已经形成产品类型、层次多元化的消费信贷体系。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却引起了人们对美国消费信贷发展模式的反思,这又能为中国消费信贷的发展带来哪些经验和启示呢?
  2美国消费信贷的成功和失败
  2.1美国消费信贷的发展
  美国早在1910年就建立了最早提供消费信贷的银行——摩力斯计划银行。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金融机构为转移风险,拓宽资金渠道,将期限较长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将住房贷款作为资产卖出,到20世纪90年代,每年住房抵押贷款的60%以上实现了证券化。随后,资产证券化在汽车、信用卡贷款等领域逐渐开展起来。从1980年到2000年,美国的消费信贷由3494亿美元上升到15315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7%。截止2003年,美国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就已经高达5.4万亿元[1]。
  2.2美国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1、完整的法律体系
  为了加强美国的金融业监管,美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立法体系小论文。自1916年以来,先后颁布了《小额贷款统一法》等100余部相关法律。其中,《消费信贷保护法》和《统一消费信贷法典》是两部重要综合性的法律,是美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的主体,保障了美国消费信贷的规范运行。前者规范了有关消费信贷的公开事项、扣押限制、信用报告等三方面内容。后者涉及到信贷操作规程、市场竞争、利率限制等方面。《破产法》在还款方面做出了法律规定,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消费信贷市场的顺利发展[2]。
  2、完备的个人消费资料网络及个人资信评估机制
  在美国,个人信用档案包括:贷款、透支、违约、收入情况、缴税等行为都会被输入电脑系统,计入个人信用档案。银行可以根据个人的信用记录判断其风险状况,并决定是否将钱带给对方。一旦出现不良记录,处罚将相当严重,并成为一生的污点。当金融机构接到申请人贷款后,主要由:Experian信息服务公司(Experian Information Services)、Trans联合公司(Trans Union)和Equifax公司三家商业机构负责收集、保存、提供借款申请人的相关信用报告,并给出借款者的信用等级分数。然后,贷款方根据借款者的信用等级分数来决定是否批准贷款[3]。
  3、发达的金融市场环境
  在美国,能够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很多社会实践论文,包括: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财务公司、互助基金、退休信托基金、私人养老金基金等。其次,美联储设有专门的监管办公室负责消费信贷的管理和规范,以保证金融机构的高效运行。再者,美国政府设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NMA)、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FHLMC)、联邦房地产管理局(FHA)等按揭担保机构,为借款者和贷款者提供了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4]。
  (三)美国消费信贷的失败
  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至2007年8月起,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给全球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就在于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所谓的次级按揭贷款,是指银行对收入水平低、还款能力较低的借款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其目的在于通过承担更大的信用风险来获取更高的收益。其特点是在贷款的初期,每月按揭支付很低而且固定,等到一段时间后,还款压力徒增。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
  1、储蓄率低而消费需求旺盛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美国人喜欢消费,往往习惯用未来的钱满足当前的消费,过度的透支了未来的消费能力。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很早就指明:“60%至70%的美国人实际工资下降,靠借钱维持过去的生活水平;20%的美国人靠借款维持超出其收入水平的生活水平。”
  2、降低了贷款申请人的门槛,较为宽松的放贷政策。次级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其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到3%,因而其利润较为可观,但风险也很大。另外,美国次级贷款市场将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相结合,所以在基准利率上涨的市场条件下,借款人的还款负担加重,违约的概率增加。
  3、金融工具的过度创新和使用,放大了金融危机。次级贷款放贷机构通常将次级抵押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并衍生出债务抵押证券(CDO)、信用掉期(CDS)以及合成CDO等金融衍生品,然后打包出售给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商业银行、投资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就如同建造一座大楼,当最基础的地基出现问题时,便导致整座大厦轰然倒塌。
  4、信用评价机构的失职。首先,信用评级机构缺乏客观、可信的评级资料。以穆迪和标准普尔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贷款的审核评级中,他们发放的隐瞒可能存在风险的无核查贷款证书,在所有的次贷债券中,大约有75%得到了AAA的评级,仅有7%被评为BBB或更低。而实际上社会实践论文,2006年第四季度次贷违约率达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达到15.755。其次,信用评级机构缺乏独立性和有效的监管体系[5]。
  5、以政府为代表的金融监管缺失。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位,所提出的“居者有其屋”口号错误的引导了房地产市场走向。另外,对于银行低门槛的房贷,以及金融工具的过度使用,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及时制止[6]。
  3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脉络
  第一,消费信贷的初步确立阶段小论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就对社员发放了口粮、疾病医疗贷款等,从而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八十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率先在全国开办了土地与商品房开发贷款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流动资金贷款。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第一张信用卡。一方面,人们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的思想,还不能完全接受消费信贷这种超前的消费形式。另一方面,金融机构的进入消费信贷市场的门槛高,对借款人的资格限制严,制约了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因而,这一阶段,消费信贷的发展较为缓慢[7]。
  第二,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阶段。
  1、住房贷款方面。1992年9月,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房地产信贷部职工住房抵押贷款办法》,个人贷款业务全面推行起来。199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试行)》。1998年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个人住房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完善个人住房贷款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同年7月3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宅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明确表明发展住房金融,培养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1999年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住宅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标志着个人住房贷款如火如荼的发展。
  2、汽车消费贷款。1994年国家计委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支持个人使用汽车,这为个人购车提供了保障社会实践论文,为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1996年5月8日,建设银行下发了《关于开展“一汽”捷达汽车按揭贷款的通知》,为汽车消费贷款拉开了序幕。1998年9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汽车贷款管理办法》(试点办法),为规范汽车消费贷款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关键字:社会科学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