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提高我国科技投入绩效的战略探讨

论文导读: 本文认为,科技投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尤其对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意义重大。今后,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以切实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提高科技投入的绩效。
关键词:科技投入绩效

  近年来提高科技投入已经成为我国提升竞争力的国家战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加大,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目前的科技投入总量所能支撑的只是以跟踪、模仿为主导的科技战略,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要想实现中国科技的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投入必须有倍增性的增长。论文大全。但问题在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大幅增加科技投入。因此,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使科技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应是科技资源配置和政策研究的重点。基于以上考虑,今后在研究加大我国科技投入强度的政策环境和重大举措的同时,还要创新我国科技投入机制,切实高我国科技经费使用效益。
  1、构建政府引导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当前进一步加大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和强度的现实途径,首先就是必须构建政府引导型的全社会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论文大全。在该体系中,应树立政府引导型全社会科技投入新方略,并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使政府职能和责任合理定位,明确规定政府在科技方面的事权,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 形成合力、共促发展。
   1、1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是符合科技投入规律和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战略选择
  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科技投资活动不断增加,到2006年,政府资金投入比重为23.10%,企业自筹资金比重达65.52%,金融机构投入也明显下降,其他民间资金开始踊跃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目前,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但这对于当前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首先,借鉴国际经验,现阶段我国政府应当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从国际经验看,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R&D/GDP比值的增长模式总体上呈现为S型:在人均GDP小于400美元的初级阶段,R&D/GDP比值一般都在低于0.8%一1%的水平徘徊,增长曲线类似于字母S的下半部;在人均GDP在400一21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期,经济对科技的需求最旺,R&D/GDP比值上升也最快,5一10年内增长到2%左右,曲线类似于S的中段;在经济发展到人均GDP大于2100美元之后,R&D/GDP比值大多只保持缓慢或波动式增长〔1〕。在 R&D/GDP比值S型增长曲线的前两个阶段,即人均GDP小于400美元的初级阶段和人均GDP在400一21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期,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科技投入占全社会R&D 投入的比重都在 53%以上,表明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根据这一经验,相对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言,我国政府的科技投入显然偏低;
  其次,虽然目前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投入的主体,但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令人担忧。我国企业R&D投入的重点是产品和技术开发,基本不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比例也很微小,任其发展,企业的开发活动就会呈现“无源之水”的局面。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分强调企业是科技投入主体这一指标。
  1、2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特点的现实需要
  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可以较好地分散风险,避免风险积聚到同一主体。国际上采取多元化投入模式的国家,其民间的科技投入和境外的科技投资都很活跃,而且政府投入占比相应也较高,政府也分担了部分风险,并且起到了科技投入导向作用。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待完善的情况下,企业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巨大风险。多元化投入模式正好符合当前我国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外资大量涌入、企业和民间经济发展迅速,但风险防范能力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2〕。
   2、优化科技投入结构
   科技投入包括投入经费的绝对数及投入结构的协整度,二者相辅相成,一脉相连。离开了经费投入的绝对数,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只能是无本之木,再好的结构体系也实际意义。当然追求绝对量的增长而忽视投入结构的优化,就会造成资金浪费,各部门、各科技研究领域“肥瘦不一”,也不能真正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当前优化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结构的对策主要有:
  2、1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战略基础研究的投入强度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在整个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6%,而大部分OECD成员国家及其他6个观察员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总额的比重最低也在10%以上,大多数国家在20%左右。基础性研究经费不足已经造成了我国基础性研究水平出现下降趋势,而基础研究的薄弱又直接导致我国的科技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减弱,难以支撑我国实现向创新型国家的转变〔3〕。因此,要大幅度地提高基础研究的比例,但主要应增加战略基础研究的投入,在我国有优势的若干重点领域有所突破,以保证国家战略目标和利益的实现和部分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2、2继续加大对前沿技术研究投入的支持
  前沿技术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都把其放到政府科技投入的重要地位。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部署了8个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目前我国在前沿技术的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在加强我国科技基础研究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增加财政前沿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包括增加专项拨款,保证专款专用;设立专门基金,投入重点项目;提供贷款担保等,使政府科技投入作为诱导,发挥乘数效应。
  2、3加大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经费投入
     构建一个开放共享、优化高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对推动我国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大全。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的一大原因与经费投入欠缺有关。一方面,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因运行费、维修费用不足,导致仪器设备闲置、故障率高,设备状态不好等问题;另一方面,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在科技投资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却存在共享力度不大,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以及共用性差等问题〔4〕。因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首先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和经费管理力度,同时,还要强调投入策略的创新,切实通过建立良好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合理的资金投入结构,取得更好的投资效益。
  2、4坚持政府在社会公益研究投入中的主体地位
  在市场经济国家,在,政府无一例外都是社会公益研究领域投入的主体。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大关,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这对社会公益研究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科技活动过分强调产业化,对社会公益研究重视不够,公益研究投入在科技投入中所占比重很低。今后,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科技投入的结构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坚持政府在社会公益研究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加对社会公益研究的投入,以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
  3、创新政府科技投入管理体制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为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都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经费管理体制。近年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和财政支出改革的要求,财政部门和科技行政部门对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当前的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管理体制仍存在需要继续完善的环节。
   3、1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分散,政府和准政府部门里有多个拥有直接科技投入预算权的部门,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由于科技投入管理体系的多层次性,导致科技投入过程中相互交叉的现象经常出现,有的领域重复支持,造成资金的浪费,而有的领域却缺乏有效的支持,造成发展严重受限〔5〕。
  科技投入的多层次和分散化,以及科技活动的复杂性特点,客观上要求建立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对科技预算实行协调管理。要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各个部门的科技预算,对科技投入的方向和具体领域实行总体规划和调控,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科技投入能够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匹配。
  3、2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加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离不开科技投入上的支持和保障。但当前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管理较为粗放,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薄弱。这直接导致了资金的巨大浪费,在无形中加大了我国科技创新的成本,影响了科技活动整体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改变过去存在重投入、轻管理,重项目立项、轻项目效果的现象,根据财政公共支出管理要求,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财政科技投入经费使用绩效考评体系加强对科技投入的有效管理,以防止科研资金的滥用和低效,实现科技投入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津培,加大政府科技投入迎接入世挑战,中国科技产业,2002(5)
2、严四容,科技投入的国际比较与启示,科技和产业,2008 (1)
3、邵世才,我国科技投入现状堪忧,科技潮,2004(12)
4、刘继云,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机制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5(5)
5、贾康,中国的科技投入及其管理模式,安徽科技,2006(2)
 

关键字:社会科学,安徽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