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频道 > 技术动态 > 正文
教学系统设计中的理论基础探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各理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我们了解到一个成功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是必须要清楚教学设计跟那些理论有关,它们之间存在那些密切的关系,并科学地利用这些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同时要密切注视这些理论的发展,这些理论发展进步一小步,可能会促进教学系统设计进步一大步。
论文关键词:教学设计,系统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教学理论
  一 系统理论
  1 老三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将系统科学(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老三论)的系统方法首次运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2],从而诞生了“教学设计”这一新理论,促进了教育技术科学的蓬勃发展 。老三论的系统方法是指: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去考察系统时,要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系统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全面、综合、动态地去考察对象,以便最有效地处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目的。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去处理、解决问题时强调应符合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最优化等几方面的要求。老三论的系统方法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是:① 整体性。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几个阶段,而且也按照这个顺序逐步展开,而这几个阶段正好涵盖了一个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活动的完整过程,能够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思路顺序展开的教学设计能较好的体现系统方法的整体性;② 层次性。层次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将分成若干个层次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高一层次系统结构的要素总是包含着低一层次系统的结构。比如:设计中的“教学分析”总是包含“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学习环境分析”三个层次,而“学习任务分析”又包含“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两个层次;③ 动态性。动态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设计本身是针对教学系统活动进程的设计。离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种活动,就没有教学活动进程可言,也没有什么教学设计。同时,动态性还体现在对教学实施过程所作的形成性评价。④ 最优化。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教学设计始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实现最优化的手段有许多种,常用的有通过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和各种技术支持环境来优化。
  2 新三论系统科学理论的应用
  系统科学的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以系统为对象,研究其有序与无序、平衡与非平衡等状态的内在有机制及转化条件,由于这种内在机制及转化条件取决于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涉及系统的“自组织”问题,因而“新三论”也称为“自组织理论”。 新三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是在老三论所具有的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和最优化等特征基础上增加了开放性、非线性、协同性和涨落性的特征。在具体应用中从五个方面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1)正确贯彻“整体性”。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在复杂技能领域也进行三维划分的缺陷,为了克服这个缺陷,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整体性教学设计”。“整体性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含学习任务、支持性信息、即时信息、部分任务练习等四个要素。“整体性教学设计”用完整任务取代部分任务,强调要给学生提供一套真实的、面向实际的整体学习任务,同时关注整合、协调各项子目标(部分任务)的重要性,因而有利于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培养,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的其他领域;(2)体现“非线性”特征。非线性是指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关系。教学系统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组成要素。图如下:
  教学系统构成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学系统中有六种基本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媒体、学生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媒体、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在这六种关系中,有些关系彼此有较强的相关性,可将它们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比如可把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结合为“师、生与教学内容”关系,把教师与媒体、学生与媒体结合为“师、生与教学媒体”关系。这样,教学系统中就包含了四种最基本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与教学内容关系;师、生与教学媒体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重点体现这四种关系的非线性。包括:①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强调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②体现“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的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两种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要通过“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的设计、实施来贯彻和落实。教学内容组织策略可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 宏策略是指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课程内、各种知识点之间因非线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各种知识之间所存在的结构性关系;而微策略则是强调在一节课内,如何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主题来组织教学;③体现“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三者之间发生多种互动来实现;④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在信息时代,教学内容在数字媒体中按非线性、超链接方式组织,这种组织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非线性。(3)充分运用“协同性”。协同学理论对“协同”现象的解释是:系统内原先处于无序状态、具有不同质的各组成要素,后来在支配原理的作用下,系统会因“同化”逐渐按照某个统一的模式而协调一致地运动,这样,系统就从无序变为有序,并形成一个新的有序结构。这种“协同性”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应用。(4)有效利用“涨落性”。在系统设计中,要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涨落”起着杠杆的作用。调节过程是:由于某种原因,系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生一些小的起伏涨落,有了这种“涨落”,再通过非线性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引起的有关效应加以不断放大,就能使系统由不稳定的无序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5)保证系统“开放性”。使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是:要求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到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系统的开放性提供了物质基础,使系统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二 学习理论
  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促进学习,因此教学设计必须要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作用来论证。学习理论流派常见的有四种,即: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认知—行为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S—R)过程[3],它把环境视为“刺激”,把刺激后产生的具体行为看成“反应”,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程序教学重视作业分析、学习行为目标的分析、教材逻辑顺序研究和教学策略设计。在程序教学中,出现了早期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些理论对目标理论、任务分析、媒体选择、形成性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这些研究是后来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基础。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认为环境可以提供潜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取决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结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为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者特征,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风格,还可以为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系统的设计、教学结果评价等提供依据。同时,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针对学习的策略。
  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是一种折中主义的学习理论,它既主张外部环境对学习的作用,也考虑学习者的心理结构对学习的影响。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是加涅,加涅关注的重点是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设计。他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强调以“主动学习”为主的学习理论,主要的观点有: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学习的建构性、协作和会话、学习的情境性等六个方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的整体性,要自上而下组织教学,促进了教学设计思想的转变: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体,而不是各种能力和任务的分解;教学设计的内容应该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联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知识的获取和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领域的运用促使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诞生。
  三 传播理论
  传播——就是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是在特定的个体或群体中,利用一定的媒体和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传播理论主要是对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及传播基本规律进行归纳研究。从传播的角度看教学,可以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或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传播理论可以解释一些教学现象,找出某些教学规律,利用信息传播模式可以使教学设计者能预见到可能的干扰,并找出消除干扰的途径,促进师生的交流,保障传播畅通。
  四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是研究教学客观规律的科学[4],研究的范围包括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环境、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教学设计系统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正是教学理论研究的对象,而教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可直接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指导教学设计。因此,教学理论也是促进教学设计发展的丰富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友荣,符传谊。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7
[2] 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7—12
[3] 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4] 荣曼生,杨建良,黄建标。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8

关键字:教育,北京
About Us - 关于我们 - 服务列表 - 付费指导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常见问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2014安装信息网 www.zgazxx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4000-293-296 联系电话:0371-61311617 传真:0371-55611201 QQ: 邮箱:zgazxxw@126.com 豫ICP备18030500号-4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
安全联盟认证